跳到主要內容

一張「誰在說謊」的照片──記幾片三十多年來的基進沈澱

近來參加了一個跨世代論壇,主題是近三十年臺灣學運史的沈澱。從解嚴以來,我從未是學生運動的一員,但卻有幸獲邀發言,表示主辦單位對學運二字的寬廣視野。現在我想稍微改變一下主題,聚焦來談談我在那場論壇的發言、還有事後的一點感想。我想談的是解嚴一代(大略從1985到1995)學運史中比較少被討論的「教授運動史」的三十多年沈澱。我從1986年解嚴前不久開始在大學教書,其中大約有十年比較在街頭與報章雜誌上做抗議與批判的工作,而轉眼今天已經是退休教授,是可以回顧一下這三十多年來的沈澱了。

從解嚴時在《自立早報》和朋友合作專欄開始,曾想在基進與邊緣戰鬥等立場下,打出一條知識分子在社會與思想上的出路,但後來似乎並不成功,去年我曾經在《臺灣理論關鍵詞》中寫了「基進2.0」的短文來作點比較理論性的思考,現在我則想比較歷史性的來觀察一些沈澱。

其實,今天我們若要談解嚴一代的學運沈澱,大家容易想到的就是幾個歷史分期下的學生運動,這很自然,當年參與學運的同學很多,而且敢做敢衝,所以若看今朝的廟堂之上,許多國之大員,很容易就可以數到許多曾是當年哪些學運中的成員,甚至,若從臺灣解嚴後的民主運動史來看,現在也都流行以某些學運的代表花卉來作,如野百合、太陽花等。反之,若是看當初曾在街頭或報章活躍的基進/激進教授們,今天留下的沈澱與痕跡又有哪些呢?若只看各類國家機器裡,還有考試監察等委員,雖然有他們駐足的痕跡,包括幾位曾做到部長級的大員,但是這些是否就是當年那些基進教授們的主要成果?我想不必然。

美國保守派作者 Roger Kimball,曾在上世紀九零年代初寫過一本頗具震撼力的書 Tenured Radicals, 主要描述六七零年代的社會批判青年,到了八零年代不少人紛紛進入美國著名學府,成為難以撼動的永久教授,掌握學界門檻,建構據說是以政治為主導的學院文化,包括他認為是瘋狂的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雖然意義與內容很不一樣,我不禁也回想,是否解嚴一代的基進教授們,有不少後來也成為臺灣各學界的批判砥柱呢?不同於臺灣下一兩代的教授們因為大學法有六年條款,不再自動成為永久教授,又有SCI等各種 “I” 的要求束縛,解嚴一代的基進教授們大都無此束縛,當年又碰到臺灣教改與高等教育的擴張期,所以在行動與思想上都相對自由,還善於組織社運中教授團體或基金會,比較明顯的有(後期)澄社、臺教會、女學會、人本教育、醫界聯盟等,以及一些冠以「臺灣」之名的活躍學會與期刊組織(如台社、台灣社會學等)。而到了今天,這個解嚴一代的基進教授群,不是已經退休,就是大學裡的資深教授,不少人都做過學院院長,少數人更走過校長之路,但是,除了一些個人式的立德立功、或著作等身立言外,有什麼更可以觀察的學界現象或潮流呢?

因身居人文社會科學界,一種觀察方式可以是,解嚴前後有哪些比較具批判性的研究潮流發展出來?我看到的大略而言有:性別研究、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臺灣史、台灣文學研究、原住民研究、城鄉研究、同志酷兒研究、還有比較後起的如科技與社會研究等。這些新潮流,有的呈現在科技部學門分類的次學門,有的則以新成立的所系乃至新學術期刊的形式出現,而這些潮流的研究成果往往也成為學界與社會上頗受注目的對象,那些新成立的所系,也多少成為當年一些學生運動者進入學院後(如果不是政界、藝術文字創作或其他)的駐足單位。不過當然,沈澱地來說,臺灣的“tenured radicals”世代,力道仍然很不足,仍然有很多值得努力的地方。許多當年的基進教授,在成為資深教授後,有學界的責任要負,有各類計畫經費要爭取,還得應付教育界裡的前後撲來的評鑑、以及科技部與教育部長年習慣以公司管理的模式來形塑大學的新管理文化。那是一個不很友善的文化,甚至,解嚴一代所推動出來的基進學術潮流,可能未來還將碰上青黃不接的繼承困境,從近年來有批判意識的年輕人畏於進入學界、或不願出國深造的趨勢,就多少可以看出來。

也不同於美國的永久教授可以真正永久,臺灣這一個基進世代很多人都已退休、延退或幾年內會退休。除了要面對臺灣對退休者或隱或顯的歧視、以及年金的縮水外,如何善用這一世代豐富的社會經驗、相對成熟的學術功夫,並拾起當年解嚴之初大家彼此合作與連線的智慧,一起來面對比當初解嚴時更複雜嚴峻的臺灣內外情勢,大概是我們解嚴一代基進教授目前比較大的挑戰吧。

回到跨世代論壇我的發言之後,有年輕教授朋友以一張當年我也參與的批判論壇照片相贈。雖然已經忘了那個論壇的主旨、確切年代與地點,但與我同台者都是熟面孔,主題也是當年熟悉的「誰在說謊」,故謹以此不知何年何地的照片紀念這個三十多年的沈澱。

傅大為 2020/9/12

留言

新基進筆記的熱門文章…

從「洪水來臨前」的一點STS觀察

從「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的一點STS觀察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李奧那多,這兩年來是聯合國的和平大使,走遍世界與全球暖化相關的地方,拍了相當多的訪問與觀察,然後與過去全球暖化的許多論點一起剪接起來,成為國家地理頻道已經在Youtube 免費播放第七天(還有三天)的 "Before the Flood" 紀錄片。片子不短,有95分鐘,但七天內我看到英文version的觀看次數已經突破千萬次,繁體中文版也達到一百八十萬次,就先不說其他語言的情況了。 李奧那多不是這幾年才趕流行成為關切全球暖化的尖兵,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很關心這個議題,也認真地訪問了一些政要,包括後來的歐巴馬。在某些片段裡,他坐在車子的後座,遙望逐漸往後逝去的遠景,的確有點像2006年前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也是遠望的神情。但是當年高爾只是以美國前副總統的身份大力提倡,今天的李奧那多在世界上大概擁有更多的觀眾,且是聯合國的和平大使,在「洪水來臨前」的片尾,他在世界性的2015年巴黎氣候控制公約的大會中作結尾演說,所以他在美國之外,恐怕有更大的影響力。(在21世紀前十年,美國的民調仍常顯示相當大百分比的人不相信全球暖化) 那麼「洪水來臨前」在論證上,有多大的說服力呢?有多少新的論點呢?比起「不願面對」,我粗略的感覺是說服力差不多,也並沒有因為十年之後,而累積了更多的證據,而最明顯的增加,恐怕就是李奧那多的個人魅力了。以下,我想從STS的角度,來重新評估一下一些常見的論點(洪水來臨前與不願面對二片大致都有的)。例如強調這個科學爭議(究竟全球暖化的原因是甚麼?)幾乎已經結束,相信CO2說法的科學家已經達到97%。而剩下的3%的科學家,常常收受大石油公司、還有畜牧業的經費與計畫。他們都很積極地去顯示反對的科學家他們資源與利益的社會關係,繼而質疑反對的科學家們知識的可靠性。但是,如果從STS的公平與對稱原則來看,就應該也對97%贊成的科學家他們資源與利益的社會關係作分析,以前 Yearley 好像提過,贊成的科學家們也有幾個重要的組成成分。若能夠對稱性的作分析,我們或許對贊成的科學家們知識的可靠性,也有另一種評估。 當然,一個科技爭議,從對立到反對者只剩3%,大概這個爭議應該已算是終結了。美國...

在亂世與殘酷中的克卜勒一生

「。。。路德教派的農民階層厭倦了被迫害、厭倦了挨餓、更厭倦了他們傲慢的皇帝,於是在春天起而反抗,他們橫掃奧地利地區,對自己屢戰皆捷興奮不 已。。。他們圍城持續了兩個月,林茲城毫無準備,很快就只能靠馬肉和蕁麻湯充飢。克卜勒的房子就在城牆上,他從自己的工作室就可以俯瞰壕溝裡和城 郊的激烈戰役。那些故事演員從這裡看來多麼渺小,但是他們噴出的血和外溢的內臟卻多麼逼真。他工作的時候(完成《世界的和諧》一書)都被死亡的氣 味包圍。一支分隊駐紮在他家裡。其中有些人他在印刷廠裡見過(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防守軍隊也駐紮在林茲的印刷廠裡,打亂了在忙亂中趕著要印刷「世界的和諧」的克卜勒,克卜勒氣得大罵那些軍人)。他以為孩子們會嚇到,但是他們似乎把這一切當成一場盛大的遊戲。某天早上,在一場激烈的衝突 發生時,孩子們進來告訴他,他床上有一個死掉的士兵。」(《克卜勒》2005 台譯本,時報出版,204頁,原書1981出版) 著名的小說家 John Banville 過去寫過至少三本科學史的小說: Dr. Copernicus , Kepler , 與 Newton Letters 。令我驚訝的是這三本書都有台譯本,都是時報出版社(「改變科學史的人」系列)出的,而且都是由翻 譯家李淑珺所翻譯。我最近看完了《克卜勒》、還有《牛頓書簡》二小說。在沒有對照原文的情況下,我覺得《克卜勒》十分精彩,與我瞭解的十七世紀初 年歐洲宗教戰中的慘況相當吻合,而且還有更多有趣的事(如他母親被看成巫婆而受審、他如何和傲慢又悽慘的弟谷周旋、和傲慢又遙遠的伽利略通信、他 是皇家數學家,但皇帝只對星占有興趣,欠了克卜勒很多薪水,而克卜勒後半生就到處向皇帝討債),而克卜勒就在其這個混亂與殘酷的時代中逃避宗教審 判的追捕、逃避太太對他永無止盡的抱怨、四處尋求支助與資金讓他寫書與出版書、終一生渾渾噩噩又如夢中出神般的工作。總之我強烈推薦此書。 但是 Banville 的《牛頓書簡》則很糟糕,大概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原來的故事很荒唐,與牛頓沒有甚麼關係,而是個當代的牛頓學者到英國鄉間租房子,本來要努力寫牛頓書簡 的論文,但這個工作的意義卻連他自己也懷疑,同時又無意中掉入與鄉村房東太太的誘惑與戀情中,以致前後糾葛不清的故事。和我原來的預...

書似青山總亂疊

書似青山總亂疊 退休之後的第一個大工作,就是要清空辦公室的書,然後得在家中騰出起碼等量的空間,把那些書移位到家中。但是當然,家中沒有這種空間。所以,家中的整個空間要大改造,並且,把家中還有辦公室的許多書轉送或丟掉,如此才能達成那個「移位」的工作。這也是個大工程,許要仔細與決心,畢竟,兩地許多的書當初也是花不少錢買而逐漸累積出來的。 我最近常在疑惑一事,就是我過去的辦公室、還有家中,哪來那麼多的書與文件呢?怎麼會整理出那麼多的文件與書籍?這些書,我估算一下,有的有三十多年以上的歷史,從在紐約努力影印的資料開始,它們如地質層般的逐漸沈澱與積累,而現在要轉移辦公室的書,那就如大地震,許多累積億萬年的多層地層,就會整個暴露出來(而當年高中大學時代在臺灣買的許多中文書,基本上都不見了,現在不知在哪裡,就姑且不論)。而我在家中、辦公室裡的整理、篩選、留或送或丟棄,是否就如一個地質學家或古生物學家一樣,在仔細檢查那些幽微的地層與化石?所以剛開始整理家中的書山時,看到地上一堆堆按分類的書,瑞琪會說古人云「書似青山總亂疊」,庶幾近之? 當然,這個大整理,真的頗辛苦與勞累,還要把書東搬西搬,有時連腰都有點閃到,還特別去醫療器材店買護腰的帶子。不過,在整個過程中,也不禁有了些感想,有了些心得,在這裡寫幾點,算是記錄,也給朋友們參考。 一,我過去有哪些書,其實有些不記得了,所以我說像地層的積累,等要一本本檢驗時,常有一些驚訝。對,我記得是有這本書,有的當年還劃過重點。這個喚起的過程,讓我重新回顧我過去在閱讀書籍上的軌跡,也順便回顧及整理了我過去的心路歷程與夢想。那麼,這些過去逐漸消失的軌跡,我今天是否還要將他們拾回呢?但是從今年 65 歲起,我大約只有十五到二十年的研究生涯了,我需要做選擇。 二,哪些書是要送走(給圖書館或朋友或由學生挑選走)、要丟的?我決定,有些當年買的書,如果十年十五間都沒讀過的話,除非我特別喜愛,否則我也不期待未來的十五年還會閱讀它們,那就必須去之。另外,如果感到我未來十幾年大概不會再做某些類的研究的話,那麼那些書也可以去之(當然有時也會有之後的惋惜),除非某書我已看過大部份,則可留下。而如果有些書或文件,我知道有哪些朋友在作研究的,那還得有另外一個聯絡與寄送的程序,並不容易,但是讓這些書或文件有最好的去處,那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