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在亂世與殘酷中的克卜勒一生

「。。。路德教派的農民階層厭倦了被迫害、厭倦了挨餓、更厭倦了他們傲慢的皇帝,於是在春天起而反抗,他們橫掃奧地利地區,對自己屢戰皆捷興奮不 已。。。他們圍城持續了兩個月,林茲城毫無準備,很快就只能靠馬肉和蕁麻湯充飢。克卜勒的房子就在城牆上,他從自己的工作室就可以俯瞰壕溝裡和城 郊的激烈戰役。那些故事演員從這裡看來多麼渺小,但是他們噴出的血和外溢的內臟卻多麼逼真。他工作的時候(完成《世界的和諧》一書)都被死亡的氣 味包圍。一支分隊駐紮在他家裡。其中有些人他在印刷廠裡見過(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防守軍隊也駐紮在林茲的印刷廠裡,打亂了在忙亂中趕著要印刷「世界的和諧」的克卜勒,克卜勒氣得大罵那些軍人)。他以為孩子們會嚇到,但是他們似乎把這一切當成一場盛大的遊戲。某天早上,在一場激烈的衝突 發生時,孩子們進來告訴他,他床上有一個死掉的士兵。」(《克卜勒》2005 台譯本,時報出版,204頁,原書1981出版)

著名的小說家 John Banville 過去寫過至少三本科學史的小說:Dr. CopernicusKepler, 與Newton Letters。令我驚訝的是這三本書都有台譯本,都是時報出版社(「改變科學史的人」系列)出的,而且都是由翻 譯家李淑珺所翻譯。我最近看完了《克卜勒》、還有《牛頓書簡》二小說。在沒有對照原文的情況下,我覺得《克卜勒》十分精彩,與我瞭解的十七世紀初 年歐洲宗教戰中的慘況相當吻合,而且還有更多有趣的事(如他母親被看成巫婆而受審、他如何和傲慢又悽慘的弟谷周旋、和傲慢又遙遠的伽利略通信、他 是皇家數學家,但皇帝只對星占有興趣,欠了克卜勒很多薪水,而克卜勒後半生就到處向皇帝討債),而克卜勒就在其這個混亂與殘酷的時代中逃避宗教審 判的追捕、逃避太太對他永無止盡的抱怨、四處尋求支助與資金讓他寫書與出版書、終一生渾渾噩噩又如夢中出神般的工作。總之我強烈推薦此書。

但是 Banville 的《牛頓書簡》則很糟糕,大概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原來的故事很荒唐,與牛頓沒有甚麼關係,而是個當代的牛頓學者到英國鄉間租房子,本來要努力寫牛頓書簡 的論文,但這個工作的意義卻連他自己也懷疑,同時又無意中掉入與鄉村房東太太的誘惑與戀情中,以致前後糾葛不清的故事。和我原來的預期完全無關, 其實是本寫男學者的虛無與感情夢幻的書,本身或許有點意義(還在英國電視第四台改編播放),但對於想瞭解牛頓這個人及其生活世界故事的讀者,完全 不推薦。我現在再找機會閱讀我比較熟悉的哥白尼的《哥白尼博士》一書。

著名的科學哲學家 Stephen Toulmin 在1990 年寫了本十分有趣的書 Cosmopolis: The Hidden Agenda of Modernity,簡單說,他發現與傳統的說法相反,新的研究強調其實十七世紀前半紀是個很糟很糟的世紀,氣 候(小冰期)、黑死疾病、經濟蕭條、暗殺與內戰頻繁、特別是歐洲的三十年宗教戰爭,新教與天主教配合各地的王權之爭,彼此相殺,殘酷而死傷無數。 而這個三十年戰爭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當年以強調宗教容忍而著名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被暗殺而開始(2012的電影「為愛宣戰」 (Henry of Navarre 2012, Jo Baier),就在演亨利四世的前傳)。Toulmin 論點的有趣之處,就是說在那個亂世之中,各種教派的絕對主義相爭殘殺不已,這才促動了當年笛卡爾開始沈思,尋求一個跨越宗教派別之外的哲學確定性。在英國 則有霍布士對英國內戰的反思,導致他寫利維坦,宗教與政治爭議也導致後來的波義耳皇家學院設計不談政治與宗教的實驗室生活。而在這個亂世漩渦中心 的人,其實是後來以他之名而傳世有三定律的數學家、路德教派信徒、生于伍騰堡(今天南德),在讀大學時,私下跟 Maestlin 學習哥白尼學說,完成神學博士後轉而探究造物主的數學規劃的約翰‧克卜勒 (Johannes Kepler, 1571-1630)。而 Banville 的小說 Kepler, 就是在描述這位數學家,描寫他所的喜愛天上星空的幾何秩序,是唯一能給他在亂世中以安慰的東西。同時也描寫他對宇宙萬事萬物追求一種神秘又數學的「世界的 和諧」,是他在這個混亂、殘酷、又渾渾噩噩的人生中最後的救贖。

可惜後來 Steven Shapin 寫所謂的《科學革命》(1996)小書時,並沒有把 Toulmiin 這些可以深思的觀點考慮在內。對STS相關知識博學的 Sismondo, 後來寫《STS導論》(2004) 時,倒是注意到 Toulmin 這本書,還有 Henry of Navarre 的故事。

大為 (2014/3/6 發表於 STS email list)

新基進筆記的熱門文章…

Daiwie Fu: A Brief Intellectual Biography

  Daiwie Fu: A Brief Intellectual Biography 1, Brief introduction Daiwie Fu, ( 傅大為 birth in 1953, Sep.) is a   Taiwanese   academic, the founding editor in chief of an international STS academic journal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and a self-appointed radical intellectual. Former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STS, now Emeritus Professor in National Yang-Ming Chao-Tong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areas a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gender and medicine in modern Taiwan, gender and science, East Asian ST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also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mainly on   biji , Mengxi Bitan and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science in the   Song Dynasty ), and recently he extends his research on actions of contemporary radical intellectuals. He published papers widely in Chinese, English, Italian, Korean, and Japanese. He published three academic books, a few books of social criticisms, and have founded several academ
  杭士基談俄國入侵烏克蘭: 它的起源、如何應對、與人類歷史的關鍵 杭士基在 2022 三月一日發表了這個談話。雖然離今天已經過了一個星期了,但這個談話的觀察與回顧,超越了每日的侵略與戰爭進展,很值得我們細讀與反思,甚至可以放進台灣今天的脈絡裡。文中有七個地方,杭士基訪談原文在那裡都有進一步的網址,算是他自己的資料註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入網頁原文去找那些超連結,另外我也加了八個譯注, 放在譯文結尾 。 傅大為 Mar. 8th 此文在 Truthout 的原網址為: https://truthout.org/articles/noam-chomsky-us-military-escalation-against-russia-would-have-no-victors/ ------------------------------     諾姆.杭士基 (Noam Chomsky) :美國對俄國的軍事行動升級,不會有勝利者 Truthout, 1/March/2022, C.J.Polychroniou 訪談 傅大為譯 2022/3/8 前言: 俄國入侵烏克蘭,讓世人大吃一驚。杭士基在一個 Truthout 的獨家訪談中認為,它是個無端、沒有正當理由的攻擊,並將成為 21 世紀歷史上最主要的戰火罪行之一。俄國總統普丁的政治考慮,不能用來做為發動入侵一個主權國家的理由。但是,面對這個可怕的入侵,美國一定得採用緊急的外交作法,而非軍事行動的升級,因為後者可能會成為「執行我們整個物種的死刑,沒有任何勝利的一方」。 諾姆.杭士基 (Noam Chomsky) 是國際上承認當今在世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他的知識地位曾被拿來與伽利略、牛頓與笛卡爾做比較,因為他的工作在一整串不同的學術與科學研究上都有極大的影響,包括了語言學、邏輯與數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媒體研究、哲學、政治與國際關係等。他是約 150 本書的作者。。。 MIT 的榮譽學院教授、目前是 Arizona 大學的桂冠教授。   Polychroniou: 諾姆,俄國入侵烏克蘭,驚訝了很多人,震驚了世界。但早有很多的跡象顯示,普丁對 NATO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向東擴張、還有華盛頓拒絕認真看待普丁的維安「紅線」(包括烏克蘭),已經變得非常惱怒。你想,為何他在這
  重啟核四的脈絡性思考 (刊於「報導者」讀者投書,2021/12/3,第一行可以點入,此文刊於四個公投之前。由朋友邱花妹向我拉稿而來,謝謝。) 後記:四個公投之後,重啟核四公投沒有成功,這是我們當時的希望。但是,在拙文中,筆者特別提到2025年非核家園、屆時替代能源將達到台灣電力的20%。根據筆者在撰寫此文時,筆者估計民進黨政府應該可以作到這個目標,故而支持並肯定這個目標。但沒有想到,四個公投才過,民進黨政府很快的就放棄了這個20%的目標(後來來自經濟部能源局的預估,王美花也認為達不到),我覺得我對民進黨替代能源政策宣示的支持,被打臉了。 我後來在一月六日的 studylist 上,有如下的文字,也算是我對民進黨誠信問題的一個記錄: 2025年再生能源達到20%的承諾或努力何在? 大家好,公投剛過,是否民進黨政府就放棄了2025年再生能源達到20%的承諾或努力?泛藍方面一片罵聲四起。這是公投前的有意說謊嗎? 參考「 2025綠電達不到2成 電力大限 」,特別是其中廣為流傳、來自「立法院預算中心」的表格(經濟部能源局評估2020至2027能源配比簡表),到2025年,再生能源只佔15.2% (燃煤則是接近33%)!到2026再生能源也只有18.0%。 若再參考之前大約一個月前趙家緯、蔡卉荀的文字「 臺灣的非核減煤路徑」 (下面那封之前家緯在 list 上所引的文字),其中的圖五,也都是假設2025再生能源是20%。如果現在只有15%,豈不讓燃煤仍然居高,燃氣並無法補足?圖五也亂了套? 經濟部能源局似乎也有回應。有兩篇「新聞澄清」,其中之一為:「 經濟成長帶動發電增加 但綠能目標總量不變 且燃氣可增調度 」。能源局沒有否定上面的表格圖示,反而提了理由:經濟成長、台商回台投資、台積電擴廠等理由(所謂的分母變大),但那些理由公投前就知道了,家緯那時的文章就已提到,結果現在仍然用這個理由來解釋為何2025年再生能源只能到15%?也都把燃氣當做是解方。可是,那又如何解釋立法院預算中心在上面所看到的表格?特別是燃煤比例仍然不降。能源局甚至隱約意含說,2025再生能源可以達到20%的說法,其實是來自2016的評估,但當時許多國內外事務沒有預料到云云,但這些解釋,為何在公投之前不敢講? 各種數字與解釋很多,但令我驚訝的是,公投才剛過,核四不復出、三接繼續,經濟部就馬上說2025年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