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5 月 22 號在我成大討論過 《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 (簡稱《橫看》 ) 一書後,洪靖、秀雲、還有宏彬都提了一些很有趣的問題,後來則在 FB 上有些後續的討論,比較集中在「當 STS 與孔恩《結構》分家後,STS 如何能重新吸引各方面的新朋友對 STS 產生興趣及進而加入?」這個問題上。我想或許可以把 FB 後續討論的一些文字,整理後在 studylist 上能夠轉貼出來,讓更多的朋友能夠看看,或許有些參考的價值。 傅大為: 其實,若從當年清華歷史所科技史 STS 組的經驗來看,許多同學都有理工乃至生物的背景,所以孔恩的《結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入門書,吸引新朋友或年輕人加入科技史或 STS 來,那如果 STS 與孔恩《結構》「分家」後,是不是 STS 就缺乏了吸引新生的入門書了?何況,當年我自己從孔恩的《結構》轉移到 STS,覺得很順利,這其實是我自己在臺灣歷史因緣下的「拼裝」,與當年在英國 STS 的緣起過程頗不一樣(見我的《橫看》一書),一些清華畢業的同學也多少覺得,這個拼裝很自然,又是為什麼? 昨天的評論人洪靖還提到一點,因為後來時間來不及,我沒有回應,現在借這裡來說一說。洪靖問,為何許多 STS 人後來回頭來懷念與回顧孔恩?STS 人(以 SSK 學派為主,其他學派則不太理孔恩,如 ANT)回顧孔恩,分幾個階段,我在書中都有處理。第一個是有些 STS 人也接受了我說的 STS 俗民史的敘事(我特別提到 Daston, Sismondo, Golinski, Law 等人的說法,見第二章),但那個敘事問題很大,我一一反駁。第二個階段是孔恩過世那一兩年,但我也分析了 SSK 人的紀念文的語調,並解釋為何他們沒有對 M. Douglas, M. Hesse 等人也集體寫回顧文,見第二章頁 92 註腳 7。第三個階段則是《結構》出版 50 年的紀念,世界上的學者紀念孔恩的人太多了,SSK 人只佔一小部份,所以並不顯著,畢竟,學界幾乎每個人都曾讀過《結構》,都可以說幾句話。 洪靖: 很高興傅老師沒有漏掉這個提問。書中確實對這些 STSers/SSkers 的「追認孔恩」做出許多細緻反駁,我也被說服應該請孔恩離開國父之位。我的好奇主要是:他們「為何」(for what)追認孔恩?書中提到,Latour 忽視或略過 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