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冠肺炎、STS與口罩之亂

從今天開始,臺灣口罩實名制的新發展,每個健保藥局發配的口罩從兩百增到四百片,雖然許多藥局已經表示為發配口罩而精疲力竭,立委為之請命要補貼等,但是對一般民眾口罩缺乏的問題,似乎已經告一段落?我們再看在實作上會如何發展。

回到「口罩之亂」的議題。我在studylist 12/Feb. 「如何分辨飛沫傳染與空氣傳擾」的po文裡,曾經問「到底是誰在搶口罩?」最近我看到,一些醫學研究者與有疾病管制經驗的醫療專業者,談到口罩之亂,仍然都指的是一般民眾之亂,排長龍買或搶口罩等。但是這些專家們,究竟瞭解了多少民眾苦排長隊買口罩的實作呢?在實名制實施之前,大家買不到口罩而驚慌,熟令致之?似乎很少醫療專家或政府對於所謂四大超商的通路做檢討,網路上其實也有一些民眾自己做調查的經驗可參考,我們看到專家的指責,往往就是民眾不理解、知識不足所致,但這是標準的STS長期批評的專家瞭解民眾的「欠缺模式」。到了實名制實施,到底口罩有多重要,在何時需要戴,其實連醫療專家們自己都沒有一致的意見(見前12/Feb.的po文),何況,若檢討起民眾為何每星期只有兩片口罩的問題,其實在分配給民眾之外的口罩,除了給醫療院所外,還有很多口罩政府並沒有說明到底是如何分配給其他人的(一直到上星期才開始說會分給司機運將獨居老人等)。或許有些人並不覺得買口罩有何難,為何排隊或驚慌?但根據我一點有限的經驗與問朋友,排隊買口罩的人,大多是婦女與年長者,故而是增加她們的負擔,也是明顯的性別議題。而如果自己沒有排隊買口罩、到處找超商而買不到口罩的經驗,我想是沒什麼資格說民眾「何必驚慌」的。

從口罩的議題,再接續談一下關於臺灣疫情指揮中心我的一點觀察。這兩三個星期裡,指揮中心及其相關的幕僚作業,似乎基本上都是醫療專家,在疫情緊急的環境與說法下,這些專家擁有非常大的權力。之前關於指揮中心是否需要/可以掩蓋武漢包機台商的隔離地點的問題,裕峰曾有質疑,說這些要討論與溝通,但是似乎沒有。關於分配民眾口罩的議題,從四大超商到實名制,包括禁止口罩出口與進口販賣等議題,也是指揮中心說了算,似乎沒有看到事前討論,只有事後經過有力人士反映後的勉強修訂。我這幾天好奇,STS 朋友過去不是對於科技專家壟斷決定權很有意見嗎?比起一般科技爭議中對專家的質疑,是否我們一旦碰到了「疫情緊急」這四個字,就對醫療專家沒有聲音了?我不知道STS學界過去是否曾對緊急疫情下的專家知識有過討論與批判?我也曾想過我比較熟悉的STS第三波對專業的研究,似乎也比較少碰觸過這個問題。但是這個議題,就以這幾天WHO的專業知識被台灣許多人罵翻了為例,特別是公主號郵輪這幾天所揭露出的慘狀,從郵輪中民眾的經驗到非官方日本醫師的觀察,表現出WHO的知識非但對臺灣沒用,反而會有害(如對日本)。鑑於臺灣當局過去非常想加入WHO的情況,我想是個STS很值得研究的問題(記得SARS 時代我們臺灣的STS朋友倒是對WHO的實作做過不錯的研究)。談起緊急疫情下的絕對權力,讓我想起傅科「規訓與懲罰」中從中古瘟疫到現代社會的例子,從今天中國的絕對封城到臺灣數以萬計的居家隔離或檢疫,的確也有點像傅科所說的權力型態的現代轉移。

最近嘉新老師也對新冠肺炎的議題提出一些好意見。但是關於是否新冠肺炎到後來會「流感化」,雖然說從WHO、何美鄉到陳建仁等都有如此的想法,我不清楚說這個看法是否仍然時機過早、或是否已經成熟,特別是WHO的知識可靠度有多少?何美鄉的看法在國內也沒有共識,例如對新冠病毒是否會空氣傳染的議題(據說中國醫療人員本身的確診已經超過三千人),何況,是否流感化之後就不需要高規格的處置?1918的大流感不也是流感嗎?雖然我們今天可以從那個大流感學到很多痛心的經驗,如美國醫療人員在沒有中央集權的情況下,所犯下的各種大錯誤,但今天的科學進步(此非STS觀點)是否就可以避免新錯誤的可能呢?

大為


Yu-Feng Wong 於 2020/2/8 上午 11:39 寫道:


很多人可能都認為政府跟防疫專業者這次做得很好,但是從整體體災害防救角度來看,做得好的是基層第一線,做不好的是中央到地方的防疫網與資源的事先配置完全脫離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的基本思維邏輯,以及災害防救法整體設計中,公眾參與的風險治理精神。
大為貼的第三點與第四點是預防的漏洞,堵不住或有堵住,都需要第一與第二點這個事後補救,這是一定要做的,因為沒有人知道,已建立的防疫網絡是否真的能堵住。
預防需要有清楚資訊才能知道所有資源是否恰當。第三點的防疫地圖數十個區域,所圈之處,就是要避免去,或是戴合格的口罩等防疫設備與措施。這樣的地圖資訊是污名化這些場所嗎?若不是,為何所有參與隔離的場所不能公佈,以做為大家避免在附近活動,降低非隔離場所附近的人購買口罩的需求,讓隔離區的第一線有更充分的物資可用?這是災防資訊不公開與第一線物資不足的關鍵之一。而口罩在哪裡買,馬上就有地圖了,為的也是方便大家做好防疫工作。這就出現,有些防疫工作,希望全民知道,有些不希望大家知道,不希望的部分是認為台灣人不理性。這是個【不理性】是根據哪些事實跟研究?特別是防疫指揮工作者,用哪些研究?還是泛泛的觀察跟推論?這大有疑義。
再來,不論有無破洞,需要維持必要的口罩提供。也就是大為說的第一點與第二點。從自由市場轉為配給市場,但是沒有在準備整備期間做好整個體系的設計,只有做到1100床隔離場所的整體設計與演練。所以疑似個案的檢疫、隔離到救治都做得很好。但是到了口罩供應鏈就垮了,這需要足夠的錢、人跟資訊系統支持。採用健保卡實名制到契約藥局購買的消息一公布,第一線公共衛生工作群就有人說,平時一般公衛服務時,刷卡速度就有等候的問題,口罩實名制鐵定一樣大排長龍。果不其然。我的意思是中央防疫指揮的參與者有無精確掌握第一線的資訊做平時與戰時的因應基礎,顯然沒有。也就是大為第一點所說的,小英沒有到現場看排口罩的狀況。
第二點有說到經費補貼問題,這確實是問題,而且不只出在口罩,也出在徵求機場檢疫人員的部分。主要問題都是把參與防疫的工作者當成像口罩這個非人一樣,要徵用就徵用,要怎麼發就怎麼發,沒有真正進到第一線取得不同參與者的經驗意見:就是需要一定的補貼。整個決策成員,對參與者的【人】這部分,幾乎都是採免費投入的思考,只有與1100床隔離處所有直接關係的有補貼,因為這是SARS之後,緊急應變計畫中寫明的。沒寫明的,缺乏掌握其他意見的搜集做為決策依據,或是其他因素,而沒有設計出能執行的補貼。
前述在徵求機場檢疫人員的部分,在過年前貼出後,踢到鐵板。昨天,疾管署發布新聞說過年後改成徵求為期半年,一個月3-4萬,外加津貼,大學畢業以上之後,一天就額滿。這件事公衛第一線成員們在看到徵求的第一時間也是就在討論,沒錢,只有非常愛國的人才會填,因為一班要站12小時,就算退休的護理人員,看了也退縮。
整個防疫,不論哪一個措施,目前顯現的是缺乏公眾參與的治理思維,或者說是缺乏跨領域參與的思維下,組成的疫情作戰決策群。
上述的觀察經驗,第一線公衛工作者真的有準備好,但他們的準備,無法真正即時或是事前就被納入整個防疫決策體系中。
裕峰


Daiwie FU <dwfu@mx.nthu.edu.tw> 於 2020年2月7日 週五 23:44 寫道:

先說點實名制的問題現況,再談點來自海上公主的大威脅,有些朋友都該知道了,抱歉重複一下,若有說錯,請及時訂正。

一,實名制對全台健保藥局的發放口罩的要求,據說政府並沒有給予額外的手續費,所以只是道德性的要求與鼓勵,所以各地藥局的作法,也就各有各的適應與應對,即使違反行政院長的要求,也只能勸說與輔導,沒有具體罰則。如此,據說第一天許多排隊的人都罵了藥局藥師,但她們也多少是無奈的。整體真的很難說達到85分,可惜蔡總統沒有對之作具體視察。

二,現在許多藥局發放口罩的基本作法是先發號碼牌給排隊等候的人,並收走健保卡,發完一天份量的牌子後口罩就算賣完了,然後藥師等人才一片一片的插入健保卡上傳並發出口罩,因為藥局需要健保卡作業時間。這個作法,大約對藥局比較方便,排隊的人拿到號碼牌也比較輕鬆,但卻徹底顛覆了衛生署的口罩資訊平台的「尚存多少口罩」的數據。因為發完號碼牌,對藥局而言,就是賣完口罩了,但只要還沒一一健保卡登記,數據上該藥局就是200片口罩都尚未賣出。難怪許多人看到的這些數據完全沒有意義,到處找「尚有口罩幾片」的藥局都找沒有。本來尚存口罩的數據是每半小時update一次,後來因為報怨,則敏銳地改為每30秒鐘update一次,但當然完全沒有用。可見政府資訊平台的軟體設計,幾乎完全沒有藥局的實作經驗或溝通。這個平台目前剩下的功能,只有標示哪些地方有藥局,電話是幾號,如此而已。當然打電話去,藥局人若有空,會接電話告訴你幾點會開始發號碼牌,然後說當然發號碼牌前兩三個鐘頭,就有人開始在排隊了。

三,或問,口罩今天還那麼重要嗎?不是各方醫界大老們都告知不太必要(除了幾個條件外),甚至陽明大學校長還出100萬的祭品金給校內師生嗎?但是,他們大約都還沒考慮,1月31日的郵輪公主號(現在在日本港口已發現60多個確診)靠了基隆港,船上2700人整天在北北基趴趴走,許多人還自由行。現在電視上名嘴們還在辯論包機夾帶人多可惡等,但現在真正可能的威脅,是這些趴趴走的人啊。衛生署晚上已經給所有的手機發緊急簡訊,許多朋友應該已經收到了。趴趴走的起碼路線圖網址是:http://bit.ly/2SpSxeT/ 說若是31號當天有去過這些地方的朋友,希望能夠自主居家管理14天。現在似乎也只能如此作了,當然這是假設病毒只能存活一天,而目前北北基四處在消毒,只具象徵性意義。如果到14號,北台灣沒有發生群聚感染,那麼真是天佑臺灣,勉強度過公主號的威脅了。剩餘的問題,是為何31號能夠有2700郵輪遊客被允許在北北基趴趴走?負責單位是誰如何決定的呢?

四,最後,臺灣的非法勞工、移工等人,他們沒有健保卡、身份證,大約也很難有口罩,這是另外一種隱藏的防疫漏洞。

大為

2020/2/07-21 studylist 

留言

新基進筆記的熱門文章…

Daiwie Fu: A Brief Intellectual Biography

  Daiwie Fu: A Brief Intellectual Biography 1, Brief introduction Daiwie Fu, ( 傅大為 birth in 1953, Sep.) is a   Taiwanese   academic, the founding editor in chief of an international STS academic journal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and a self-appointed radical intellectual. Former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STS, now Emeritus Professor in National Yang-Ming Chao-Tong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areas a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gender and medicine in modern Taiwan, gender and science, East Asian ST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also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mainly on   biji , Mengxi Bitan and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science in the   Song Dynasty ), and recently he extends his research on actions of contemporary radical intellectuals. He published papers widely in Chinese, English, Italian, Korean, and Japanese. He published three academic books, a few books of social criticisms, an...

在亂世與殘酷中的克卜勒一生

「。。。路德教派的農民階層厭倦了被迫害、厭倦了挨餓、更厭倦了他們傲慢的皇帝,於是在春天起而反抗,他們橫掃奧地利地區,對自己屢戰皆捷興奮不 已。。。他們圍城持續了兩個月,林茲城毫無準備,很快就只能靠馬肉和蕁麻湯充飢。克卜勒的房子就在城牆上,他從自己的工作室就可以俯瞰壕溝裡和城 郊的激烈戰役。那些故事演員從這裡看來多麼渺小,但是他們噴出的血和外溢的內臟卻多麼逼真。他工作的時候(完成《世界的和諧》一書)都被死亡的氣 味包圍。一支分隊駐紮在他家裡。其中有些人他在印刷廠裡見過(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防守軍隊也駐紮在林茲的印刷廠裡,打亂了在忙亂中趕著要印刷「世界的和諧」的克卜勒,克卜勒氣得大罵那些軍人)。他以為孩子們會嚇到,但是他們似乎把這一切當成一場盛大的遊戲。某天早上,在一場激烈的衝突 發生時,孩子們進來告訴他,他床上有一個死掉的士兵。」(《克卜勒》2005 台譯本,時報出版,204頁,原書1981出版) 著名的小說家 John Banville 過去寫過至少三本科學史的小說: Dr. Copernicus , Kepler , 與 Newton Letters 。令我驚訝的是這三本書都有台譯本,都是時報出版社(「改變科學史的人」系列)出的,而且都是由翻 譯家李淑珺所翻譯。我最近看完了《克卜勒》、還有《牛頓書簡》二小說。在沒有對照原文的情況下,我覺得《克卜勒》十分精彩,與我瞭解的十七世紀初 年歐洲宗教戰中的慘況相當吻合,而且還有更多有趣的事(如他母親被看成巫婆而受審、他如何和傲慢又悽慘的弟谷周旋、和傲慢又遙遠的伽利略通信、他 是皇家數學家,但皇帝只對星占有興趣,欠了克卜勒很多薪水,而克卜勒後半生就到處向皇帝討債),而克卜勒就在其這個混亂與殘酷的時代中逃避宗教審 判的追捕、逃避太太對他永無止盡的抱怨、四處尋求支助與資金讓他寫書與出版書、終一生渾渾噩噩又如夢中出神般的工作。總之我強烈推薦此書。 但是 Banville 的《牛頓書簡》則很糟糕,大概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原來的故事很荒唐,與牛頓沒有甚麼關係,而是個當代的牛頓學者到英國鄉間租房子,本來要努力寫牛頓書簡 的論文,但這個工作的意義卻連他自己也懷疑,同時又無意中掉入與鄉村房東太太的誘惑與戀情中,以致前後糾葛不清的故事。和我原來的預...

書似青山總亂疊

書似青山總亂疊 退休之後的第一個大工作,就是要清空辦公室的書,然後得在家中騰出起碼等量的空間,把那些書移位到家中。但是當然,家中沒有這種空間。所以,家中的整個空間要大改造,並且,把家中還有辦公室的許多書轉送或丟掉,如此才能達成那個「移位」的工作。這也是個大工程,許要仔細與決心,畢竟,兩地許多的書當初也是花不少錢買而逐漸累積出來的。 我最近常在疑惑一事,就是我過去的辦公室、還有家中,哪來那麼多的書與文件呢?怎麼會整理出那麼多的文件與書籍?這些書,我估算一下,有的有三十多年以上的歷史,從在紐約努力影印的資料開始,它們如地質層般的逐漸沈澱與積累,而現在要轉移辦公室的書,那就如大地震,許多累積億萬年的多層地層,就會整個暴露出來(而當年高中大學時代在臺灣買的許多中文書,基本上都不見了,現在不知在哪裡,就姑且不論)。而我在家中、辦公室裡的整理、篩選、留或送或丟棄,是否就如一個地質學家或古生物學家一樣,在仔細檢查那些幽微的地層與化石?所以剛開始整理家中的書山時,看到地上一堆堆按分類的書,瑞琪會說古人云「書似青山總亂疊」,庶幾近之? 當然,這個大整理,真的頗辛苦與勞累,還要把書東搬西搬,有時連腰都有點閃到,還特別去醫療器材店買護腰的帶子。不過,在整個過程中,也不禁有了些感想,有了些心得,在這裡寫幾點,算是記錄,也給朋友們參考。 一,我過去有哪些書,其實有些不記得了,所以我說像地層的積累,等要一本本檢驗時,常有一些驚訝。對,我記得是有這本書,有的當年還劃過重點。這個喚起的過程,讓我重新回顧我過去在閱讀書籍上的軌跡,也順便回顧及整理了我過去的心路歷程與夢想。那麼,這些過去逐漸消失的軌跡,我今天是否還要將他們拾回呢?但是從今年 65 歲起,我大約只有十五到二十年的研究生涯了,我需要做選擇。 二,哪些書是要送走(給圖書館或朋友或由學生挑選走)、要丟的?我決定,有些當年買的書,如果十年十五間都沒讀過的話,除非我特別喜愛,否則我也不期待未來的十五年還會閱讀它們,那就必須去之。另外,如果感到我未來十幾年大概不會再做某些類的研究的話,那麼那些書也可以去之(當然有時也會有之後的惋惜),除非某書我已看過大部份,則可留下。而如果有些書或文件,我知道有哪些朋友在作研究的,那還得有另外一個聯絡與寄送的程序,並不容易,但是讓這些書或文件有最好的去處,那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