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海軍磐石艦疫情管控問題之討論
海軍磐石油彈補給艦與檢疫相關的基本配備(wiki等資料):官兵基本載量165人,內附野戰醫院,3病房、15病床,並有負壓隔離病房、X光機。甲板及機庫可各停放33噸大型直昇機,可垂直整補。磐石艦滿載吃水量2萬噸,是臺灣海軍目前噸位最大的軍艦。
本文企圖討論的基本問題:這次磐石艦Covid-19染疫,四月15日磐石艦377人下船回家,結果18日發生三個確診病例,當天指揮中心急召回敦睦艦隊共744人回營集中檢疫,全台幾個醫學中心在緊急檢驗之下,隔天發現磐石艦確診增加21人。為什麼在磐石艦下船放假前,磐石艦的醫官、敦睦艦隊的支隊醫療小組(磐石艦有三位醫官、另兩艦各一位醫官)、艦指部的聯檢小組等,不覺得有何異樣或風險,把官兵全放下船放假?在三月15號離開帛琉之後的一個月中,磐石艦不能先行發現病毒感染,並進行隔離與其他措施?
其實,這次敦睦艦隊在世界疫情大流行中出訪,對於防疫措施不可謂沒有用心準備。茲列數項(按國防部事後檢討的書面報告):口罩一人一天一片共備45天三萬四千個(按此次行程共37天)、600套隔離衣、船艙換氣及消毒每天兩次,並分批分時用餐。每日量體溫三次,另出發前每人施打流感疫苗。艦隊3月5日出港前,官兵就已經登艦報到,艦上自主管理14天,雖然228連假放假下船,但官兵長期在船艦上(37+11天)的確辛苦。不過,這次敦睦艦隊磐石號載官兵377人,顯然遠超過原來的設計(若wiki正確),也大幅增加防疫的困難度與仔細度,自然是個問題。(目前筆者不知道支隊醫療小組醫官們的經驗、專科與資歷如何,據說磐石艦醫官是中尉,而三位醫官中兩位出自陸軍)
即使磐石艦的設備先進完備,但在海上與國內的通訊(包括醫療相關資訊)並不流暢,也有保密的問題。根據國防部報告,三月18日及27日,敦睦艦隊海上得知原本欲訪問的國家疫情狀況,故臨時取消兩地的訪問。而臺灣CDC在四月3日發佈嗅覺異常為染疫的新徵狀,但艦指部於四月9日才電郵通知艦隊(基本已經進港),且艦隊醫師並未回溯官兵是否有此徵狀,而上船的聯檢小組也未將之列入個人填寫的健康聲明中。以上這些,在國防部的檢討報告中,均已提及。(不過,有船艦經驗的退休醫官也曾說,失去嗅覺,在海上常見。另外,艦隊醫師若要回溯求診官兵回憶是否曾有嗅味覺異常,因屬後加的新徵狀,難度並不清楚)
即使有上述可能的缺失,但是,若按照敦睦艦隊回台入港(四月9日)再下船的規範,如外籍漁工入境審查程序(30天隔離並檢查身體無異狀,則可下船)、遠洋漁船入港規定(包括陳時中在記者會也曾如此說明,又據聞海軍在艦隊入港前也曾向指揮中心確認[自由時報]),那麼,敦睦艦隊離開帛琉後海上24天,再加上入港全艦隔離6天,並經審查後報告的「無異樣」,所以,大致上而言,敦睦艦隊在四月15日放官兵下船放假,似乎是按照規定、無可厚非的。
當然,在磐石艦上,曾有148人有就診紀錄,226人次,發燒個案五員,支隊後來報告艦指部其中一人為扁桃腺發炎,餘四人艦上醫官認為不必上報(此發燒五人後來篩檢均為陰性),磐石艦上的病房據說(張上淳)也曾使用過。而且,敦睦艦隊放官兵下船,是否嚴格符合農委會四月一日公布的遠洋漁船入港新規定,是有爭議的(羅一鈞)。不過,國軍敦睦艦隊入港時的規範,竟然以遠洋漁船(或外籍船員)來看待,而且軍艦上的醫官均為國軍正式的醫官,應該與一般遠洋漁船不同。國防部後來檢討,艦指部的各種艦艇入港規定並不完備,過去規定只涉及官兵的境內防範而已。同時,在法規上,衛福部與國防部的不協調,指揮中心沒有或沒機會全面評估海軍船艦入港的規定,也是問題來源之一。
最後,磐石艦24人確診後,全國震驚,國防部的各種通報與說明一再改變,如擠牙膏一般,但基本上那已經是事後在大壓力緊張下的層層通報問題,與本文的基本問題(當初是否可以防止磐石艦的染疫及下船感染他人)關係較小。
本文蒐羅發生的事實至此,現在開始進一步討論,但可以先點出本文結論的方向。磐石艦的染疫與下船感染,其實避免的可能性其實還不小。以下本文從幾個方面來討論:一,利用美國羅斯福號航母的染疫與處理過程來比對磐石艦的處理方式。二,說明遠洋漁船入港或外籍漁工入境審查等規定本身,來處理敦睦艦隊的回國入港,很不恰當。
第一,美國航母羅斯福號,三月5日訪問當時全國確診才16個的越南,10日離開。鑑於當時世界疫情開始緊繃,19日即由美國軍機載一個檢疫小組登艦,帶著ABI站式RT-PCR檢測機,進行艦上疫情檢測,23日發現三人確診並隔離。後來羅斯福號希望能夠停靠關島進行大規模檢測,美國海軍部一度曾遲疑,因為雖然符合美國海軍出港海上隔離14天才能停靠的規定,但船上已經有人確診。不過27日仍然獲准停靠關島,但海軍部要求檢測人員上船檢測,確診者在船上隔離,但官兵仍不可下船。於是羅斯福號艦長Crozier才於30號發出聞名全美的四頁求援信。強調當時在船上(集體)隔離的措施是錯的,完全不符合美國CDC及海軍防疫規定,二者都要求個人獨自的嚴格隔離才安全。鑽石公主號郵輪艙內的個人空間已經比羅斯福號要大很多,但全船隔離並沒有防止公主號疫情繼續在船上擴散,何況是羅斯福號航母。到後來羅斯福號官兵才大多數下船檢疫並個自隔離。
從羅斯福號的疫情發展再回頭看磐石艦。磐石艦上的抗體血清篩檢,遲遲一直未能公布,但磐石號上的感染,到了後來下船的三個確診開始,早已經不是第一波的感染。先前磐石艦的五名求診發燒者,後來病毒抗體檢測發現其中三人有抗體,表示已經發過病但已痊癒。後來台灣公視及退休醫官都曾說,因為核酸檢測實驗室無法搬上磐石艦,所以無法在海上對可疑的病患檢測。但反觀羅斯福號卻可以空降的儀器在海上檢測到確診。固然磐石艦不是航母,可以讓支援飛機容易降落,但磐石艦可以讓直昇機垂直整補,本文一開始就提到。我們知道磐石艦在海上曾有不少官兵求診,但醫官並不容易判斷年輕官兵的Covid-19輕症,何況大概還有不少的無症狀感染者(根據美國海軍的數據),可惜我們至今無法聽到磐石艦醫官自己的說法與回憶。
所以本文要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不把輕便可用的快篩試劑送上船來作些檢測?當三月5日艦隊出海時,韓國快篩試劑已經發展並初步使用,磐石艦沒有機會配備韓國快篩試劑,但當四月9日磐石艦入港隔離六天之前,三月底韓國的快篩試劑已經世界聞名、並已出口支援他國,可是無論是船上醫官、支隊指揮官、艦指部、疫情指揮中心,似乎都沒有想到為了排除疑點或風險,可以直昇機帶韓國快篩試劑上船,在海上先進行一些檢測?即使快篩試劑有些偽陰偽陽的可能,但若檢測出一些陽性,全艦就不需再入港集體隔離6天。如羅斯福號一樣,官兵亟需要下船各自隔離,同時並集中檢疫,以避免全艦在海上或港內隔離下持續的艦上感染。如此七百多名敦睦艦隊官兵在臺灣幾個實驗室合力的核酸檢測下,一天結果就可以出來,這個效率事後已經證明。
我們知道,即使三月時臺灣幾個醫學研究單位都已在趕著研發快篩試劑,臺灣疫情指揮中心一直對快篩試劑表示懷疑,或說沒有必要,也不太考慮快篩試劑與正規的核酸檢測彼此配合使用的可能性。但是本文的初步分析結果認為,即使沒有如韓國大邱疫情大爆發,在許多狀況下,輕便快速的快篩試劑是有其必要,而且可以與核酸檢驗彼此配合,如這次磐石艦的病毒感染事例。
第二,我們再簡單討論一下遠洋漁船入港或外籍漁工入境審查等規定本身,為何不適於臺灣海軍艦艇入港的情況。說在海上需要隔離30天,但此不適合艦艇已經發生感染的情況(美國海軍是海上隔離14天,但也產生問題)。若艦艇已經有感染,如美國羅斯福號航艦,自然應該快速下船做隔離檢疫,若有可疑但又不明確的情況,則應在海上先進行病毒的快篩,起碼做初步的排除,以避免讓船艦在海上或港內因隔離而形成船艦社區感染。臺灣的磐石艦,官兵所能擁有的個人空間,艦上所有的醫療設施,已經是臺灣海軍之最,仍發生船艦的社區感染,而且艦上艦下在岸上確診案發生前,均無法確知這個船艦的社區感染,可見目前這些規定都極不適用於海軍船艦。
本文的討論,是基於STS及醫療與社會研究的一些觀點而嘗試寫就,但本人並無醫學或海軍海上的實作經驗,錯誤在所難免,希望有興趣的讀者不吝指正,並希望對這次海軍磐石艦染疫的事件分析提供檢討參考。
大為 2020/4/27 STS email list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