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台灣沒有本土案例滿28天的日子,指揮中心說這顯示台灣已經沒有社區感染的危險了。似乎,Covid-19對臺灣威脅的第一波,已經逐漸減退,母親節臺灣遊人與餐館的四處大爆發,可見民心的一般。但其實,這裡也是個 pandemic 臺灣場中場檢討的好時機,我們從指揮中心(6/May)回應外媒的檢討開始好了,見下面裕峰文的網址。
不比指揮中心每天記者會中年輕記者們問的靦腆小問題,外媒問了比較大的問題(當然已經先告知中心了)。但嚴格而言,不是單純問是否有錯,而再加一句緩衝「或者是否有覺得做得不夠好可以再改進的地方」?所以其實陳時中的回應主要也是對後面更客氣的問題而言。第一個「覺得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是。。。第二個「失算」的地方是(很像諸葛亮的口吻)。。。第三個「事件」是(也沒說錯誤失算等)。。。簡單而言,與其說這是防疫的「三大錯誤!」(新頭殼的聳動標題),它更像科技部計畫的結案報告中,例行檢討與可以再改進的三個地方。當然,就我們的護國院長說「整個團隊不過幾個人」而已,何能苛責?等下半場開始時,希望國家能夠提供更多的助理、經費與儀器吧。
但不論如何,對指揮中心而言,這已經是很難得的承認了──雖然承認的很少、而且還語多保留。回顧百日以來在指揮中心的記者會,曾有個記者問說,為何我們不能讓更多的人來記者會提問?陳時中溫和的回嗆說,那我們可能要到體育館去開記者會了,目前各家媒體都在,防疫溝通應該沒有問題。但溝通真的沒有問題嗎?指揮中心應該列出,這百日來,指揮中心曾採納了「不過幾個人的團隊」之外的幾樣重要意見?即使一些公衛專家,我聽說也是要想盡辦法透過管道,才能夠上達天聽,遑論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們了,我只能看到他們零星地在雜誌報章上發表文章,目前則紛紛計畫推出一些期刊專輯,要在自己學界的小圈子裡反思Covid-19防疫。裕峰說指揮中心是台灣的佛系防疫,不是沒有道理。之前list
上有朋友說,如同之前 SARS防疫一樣,這次的防疫,基本上是(感控)醫師們在主導,公衛體系被隔絕在外面,或只能上電視談話性節目。
回到指揮中心的那個三個「可以做的更好」的案例。口罩之亂,我們 list 之前已經討論很多了,誰都知道那不是「無知民眾」的問題。第二個歐美境管的問題。雖然 list 上沒有專文討論,但各種討論時常常帶到,且不只是歐美,還有臺灣的移工,包括無照移工、遊民等的感染問題,社會學學界對後者曾群起發言,也針對勞動部,但不知指揮中心聽進了什麼。第三個磐石軍艦的議題,我在 list 上曾有仔細討論,現在指揮中心起碼也承認艦上的儀器設備不足,以後要補,包括外島離島的設備。但他們沒承認當初用錯了法規(遠洋漁船),讓磐石艦官兵在海上孤立又長久隔離,讓艦內一波波感染。事後還說因為我們有戴口罩,所以艦上感染要比美國法國的航母比例小很多。但這個自我恭喜的比例計算其實有問題。磐石艦最後才30幾人感染,但這已經是第幾波感染了?磐石艦官兵的抗體檢篩結果,到今天無法喬出來(大概還涉及三家國家實驗室的學術面子,據說三家的數字差別很大),且張上淳後來認為就防疫而言這問題已經不重要,因為沒有社區感染。但我們的抗體醫學究竟有否能力解決這個對公眾隱藏的生醫爭議?因為抗體檢篩的議題,當以後國際交流開始復甦時,會越來越重要。
過去,當臺灣的氣象局預測有大颱風超豪大雨來臨,但事後卻只是小風小雨,氣象當局就會被罵慘,讓國家人民都損失很大。現在,從女公關事件,到磐石艦的社區感染(特別是軍官們的親人與女友們),也是之前山雨欲來風滿樓,許多大都市紛紛開始封城演練,但到14天後也是無聲無息,每天嘉玲或擺大西瓜來慶祝,卻不見大家對臺灣醫界或指揮中心「狼來了」的指責。我過去也以為這是天佑臺灣。但天佑了太多次,機率實在太小了,我們不能只說是靠幸運,國外媒體訪談臺灣防疫「成就」時,也不能只(誠實)說是天佑臺灣。對科學與醫學而言,就如我們理解氣象科學仍然尚未成熟,醫師科學家應該也要承認,我們對 Covid-19的無知。過去STS學界如 B. Wynne 曾說,當科學家或醫師對公眾承認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時,科學的未來就有希望了。但臺灣防疫醫學的情況,就這點而言,還距離很遠。若說幸運,今年秋天第二波Covid-19來臨時,不能再只靠幸運了,不能再只靠「不過幾個人的團隊」了,不能再把公衛界、人文社會科學與STS界排在外面了,也不能在幾次「狼來了」呼籲後,再靠台灣民眾努力配合自我約束的善意了。
不過,最後還得說一句。就指揮中心這「不過幾個人」的團隊,百日來的確辛苦。台灣民眾如我,也該不忘說一句「辛苦了」!
大為 2020/5/11 studylist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