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誰是台灣的民主先生?

 

誰是台灣的民主先生?

李登輝先生過世了,小英總統還令全國公家機關與學校下半旗,真令人驚訝。這不得不令我回想起近三十年前我常在台北街頭行走的日子,在那個時代,李登輝對我們許多在反對運動中的朋友而言,是個什麼形象呢?我可以理解,今天李登輝的形象已經國際化,民進黨當然不能放過這個可宣傳的機會,但是如何讓臺灣的年輕人能夠理解這位過去的李登輝、也藉此來瞭解到臺灣當代的民主是怎麼走過來的呢?也曾走過那個狂飆時代的我,感到有些責任要來寫幾句話。雖然,人死為大,我不想在此藉機對他大肆批評,但這幾天我看到媒體所說的話,都只是那個時代廟堂或宮廷裡的事情而已。我在這裡要提供另一面的故事。

事情可以從1988520日農民運動開始說。那是蔣經國解嚴之後更讓臺灣社運爆發的重要時刻。而從1988年到1993年郝柏村辭行政院長這段日子,也是李登輝從繼任總統、廟堂鬥爭到國民黨主流派全面掌權的日子。社會上的反對運動與國民黨內部的發展與政爭,是兩條平行的路線,我下面分開來按時間羅列,可以簡單對照的看。我的基本問題是,這兩條路線的關係是什麼?是哪一條影響了哪一條路線?我先從社會運動的幾件大事開始,有趣的是,往往都與520有關。而李登輝的兩次宣誓成為總統(1990, 1996),按照慣例,十分諷刺,也都是520

震驚全台的520農民運動後,更刺激各種社會運動,包括了清交兩校教授們聯手到雲林二崙實驗調查所謂的「石頭預謀」,後來還促發了藝術界的劇場、繪畫、攝影等新面向。1989年四月,鄭南榕為臺灣百分百的言論自由,抗拒侯友宜等警察抓人而自焚。1990年三月,順著臺灣各界抗議老賊們「山中傳奇」的風潮而起的野百合學運,導致李總統的接見。到了520,民間組反對軍人組閣運動(同年六四中國天安門事件與屠殺)。199159日獨台案事件,清華師生們坐校車到調查局北市調處抗議。515日全台學生代表夜宿台北火車站,520知識界反政治迫害大遊行,同年九月100行動聯盟成立,要廢止刑法一百條。1992年五月,刑法一百條修正案通過。1992年年底,是立法院在戰後的第一次全面改選,民進黨得票31.03%,國民黨則得票53.02%,仍是立法院的多數黨(161席得約95)。但在習慣多年掌大權的國民黨而言,這個改選結果被認為是嚴重挫敗,而民進黨則大有斬獲。

在這一段臺灣社運激烈發展日子的同時,1988年李登輝繼任總統,1990年開始所謂的二月政爭,國代選出李登輝為第八屆總統,五月李登輝任命郝柏村為行政院長,是為治安內閣(特別要捉環保流氓)。七月召開國是會議,同時李登輝成立國統會,翌年通過國統綱領。1991年國民大會五月終止了動員戡亂時期條款。1992年底,萬年國會終於廢止,繼而全面改選。我們回顧李登輝任總統時,很快就任命郝柏村為行政院長,當時舉國驚愕、民間幹聲四起。李登輝十年後回憶說那是個現代版的杯酒釋兵權。但這只是個李事後合理化的回憶,今天一般只說是郝貪院長大位而上當。但若說李登輝有策略,為何郝柏村就沒有策略?為什麼不說那是郝柏村集團企圖把影響力從軍擴大到政?甚至郝在入行政院前也曾說過「只要有我在,15年內都不會讓李登輝為所欲為。」

其實,李提軍事強人郝柏村為行政院長,在複雜的宮廷政治中當然是著險棋與賭注,讓臺灣廟堂的未來之路吉凶未卜。我們知道,郝伯村出將入相後,仍然繼續主持軍事會議,李只能隱約放話。另外郝仗著行政院長的副署權,幾次杯葛李登輝在高級將官上的任命企圖(如蔣仲苓升一級上將案),以發展郝在將領結構中的勢力。所以,也可以說,即使李登輝是總統,郝柏村仍繼續在軍政兩界發展勢力。一直到1992年底,國會全面改選,國民黨大挫敗,李登輝才仗勢提出,行政院需要向立法院負責,要求郝辭職。但郝仍不從,說要待國民黨中常會通過這個辭職提案才接受。結果是,1993年一月,郝柏村在國民大會各黨代表要求他辭職的聲浪中,覺得受辱,一激之下才自動辭職。於是國民黨李登輝的主流派終於取得勝利,而台灣政府中總統與行政院長的制度關係,也從類似李郝的雙首長制,發展向後來的總統制。

如果我們在1993年一月來反思,為何李登輝會取得黨內的勝利?是他杯酒釋兵權的策略成功?是因為李登輝先生發揮了民主抗爭精神,號召民間奮起推翻國民黨內的保守勢力?當然都不是。李之所以能夠向郝柏村施加辭職壓力,郝之所以在1993年受激之後知難而退,簡單的道理,就是1988年以來台灣民間的反對運動不斷的大爆發,更在1992年國會全面改選中挫敗了國民黨,成為臨門一腳,造成一個國民黨主流派勝利的客觀歷史條件所致。之後順理成章,1994年國民大會決定下屆總統直選,1996年李登輝、連戰取得54%的選票,而民進黨的彭明敏只取得21%的選票,排名第二。國民黨的主流派繼續是臺灣政壇的主流。選總統之前,中共還以飛彈威脅臺灣不得投票給有台獨傾向的李登輝。的確,1993主流派勝利之後,李登輝逐漸顯示對中國有分庭抗禮的意思─即使1992年十月有所謂的92共識。但是不論如何,我們不能把對中國不假顏色,就等同於高舉民主大旗,成為民主先生,那是兩回事。一般而言,李登輝的反中,與他的親日有密切關係。

最近我看到野百合學運的領袖范雲也對李登輝的過世發表談話。除了當年李在總統府關心學生「不要凍壞了身體」並接見學運代表外,范雲也大度的表示,李登輝後來在廟堂上的後續發展,的確有加速了台灣民主化的效果。我尊重也不完全反對范雲的判斷。李登輝過世後,有些基進的年輕朋友說李登輝在台灣民主的進程裡,其實只是個寄食者,收割了民主的果實。而從我當年在街頭的回憶與憤慨來說,我也會說他真的很糟糕,包括他的520就職象徵,顛覆了520社運的抗爭傳統,且後來被美國人稱他為臺灣的民主先生,實在是不倫不類(Newsweek, 1996, 520)。而從我前面的簡單分析來看,李登輝是個會利用時勢的政治賭徒,但同時,今天比較寬容地來講,1993年主流派領航國民黨後,他也是個在廟堂與宮廷之中的民主仰慕者與追隨者。而後來被國民黨開除後,李登輝的確利用他的影響力,成為了一位推動臺灣民主的參與者。

民主先生(Mr. Democracy),或是中國五四時代陳獨秀說的「德先生」,是一個代表民主制度(德莫克拉西)的擬人化比喻。陳獨秀當年為何稱之為先生?或許是要在袁世凱、康有為等當年的尊孔脈絡下,特別拿來與孔家制度或孔先生來作對比吧。而 Newsweek 1996年竟然把德先生的象徵化成肉身,頒給了李登輝總統,實在不可思議。因為今天我無法看到該原文,也就不必再評論了。但無論是民主先生或德先生,無論在臺灣或中國,那都是個不可濫用或胡亂奉承的封號。

傅大為 2020/8/3

貼於Daiwie Fu 的臉書,幾位朋友請開地球,結果超過150個轉貼分享。

 

留言

新基進筆記的熱門文章…

從新橋譯叢到東方主義 (2016)

  從新橋譯叢到東方主義 最近因為一些因素,重新研讀與處理了一點 _Orientalism_ (1978)的議題,更深深感覺到這個主題以及薩伊德的不簡單。同時,我也想到當年我參與翻譯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1985)的時代,是來自新光吳氏基金會所支持的「新橋譯叢」。當年我翻譯孔恩那本經典時,我正在美國作博士研究生。當時透過幾位余英時的學生如康樂等的發起,編輯群的組成似乎是以學(中國)歷史的留美臺灣研究生為主,找的譯者則常是美國東海岸名校的台灣留學生,選的書則通常都已是人文社會領域的經典,當這些譯者們學成回台任教之後,通常是教學與研究兩頭燒,我的印象就是他們就很少再譯書了。 我最近的小困惑是,為何當年新橋的譯書名單中很少如Edward Said, Foucault, 還有一些後結構主義者的經典?傅科的中文翻譯,後來常被中國的譯者所完成,譯的好壞先不論。薩伊德的幾本經典,海峽兩岸的譯者都有翻譯,我後來忝為《東方主義》台譯本(立緒)的校定者之一,但在校定的時間上,已經是1999左右了。所以,我反而好奇的是,在八零年代初期發起的「新橋譯叢」,究竟是個甚麼時代?這個新橋譯叢的成果,按照近年來的統計,透過它所翻譯的41本書,韋伯(M.Weber)的著作就佔了13本,另外則點綴了一些五六零年代甚至更早的名著,作者則包括了T.Kuhn, B.Moore, K.Polanyi, C.M.Cipolla, L.Dumont, M.Mauss, B.Malinowski等人。從這樣的名單看來,真的是相當「古典」!之前我還不清楚,我當年參與的譯叢是這樣的一個視野。當年我在哥大讀哲學系,當然以分析哲學為主,但我也常去社會系、歷史系、甚至到New School of Social Research聽課或修課,但我竟然不知道那時也在哥大教書的薩伊德。我1986年回台灣清華教書,需要告解的是,我花不少時間所研讀的傅科與薩伊德,都是在我回國之後才開始的。當年在清華的頭幾年,我和中國思想史家錢新祖頗好,是他幾乎一天到晚提傅科與德希達,才引起我當時的注意與研讀,當然部分也因為傅科的思想與我熟知的科學史有相當的關係。 我不禁想,像我這樣對文化批判與後結構主義的遲鈍與後知後覺,是正常的嗎?我回台教書的第一年,《當代》月刊也創刊了(1986),第一期的專輯就是傅科,第四期的專輯是德希達(第二、三期專輯...

Newton on the Beach -On Schaffer's new study on _Principia_

 大家好,最近開車時聽 U-tube 夏佛(S. Schaffer)的演講 "Newton on the beach"(2008),結果是出人意表之外,除了相當精采外,還讓我們對牛頓的經典《數學原理》有更具歷史深度的理解。相當有收穫,想在 studylist 上簡單介紹一下。 這個演講是 2008年史丹佛的 Harry Camp Memorial Lecture. U-tube 上很容易收尋到(還有許多的圖片與講後的Q&A)。後來以論文的方式在 History of Science Journal (2009) 出版。因為已經超過十年之久,list 上該有些朋友已經知道此講,但我還是忍不住多宣傳一下,並說點感想。 夏佛演講的開頭,由牛頓為人所熟知的比喻開始,說他猶如一位海灘上撿貝殼的小孩,如何如何,大家都該聽過,但夏佛懷疑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因為他認為牛頓不是那麼一位謙虛的人,他的一生,也從未到海邊過。然後導引到牛頓一般給人的印象,是個如隱士般、宅男式地活在自己數學天地裡的天才,最好的例子就是他艱難而抽象的「數學原理」。夏佛進一步否定這個印象,而且特別就以數學原理第三卷 system of the world 為例。 為了證明牛頓的定律與萬有引力,他需要地球許多地方的潮汐數據、需要許多地方對彗星軌跡的觀察、還需要許多地方對單擺長度的測量。所有這些,都不是隱居在劍橋的牛頓所可以知道的。透過哈雷與Cotes的幫忙,牛頓利用17世紀歐洲航海與大西洋三角奴隸航線所能夠收集到的大量資訊(來自歐洲、美洲、非洲等地)。他需要在英國翻遍世界各地收集來的資訊與書籍(包括南中國海),牛頓還要到處送一些精確的望遠鏡給他可信賴的觀察者去觀察彗星。同時他還要去檢查他資料的收集者是否為一可靠的人,還是醉漢、小偷、無賴、迷信者等。所以雖然牛頓幾乎不離開劍橋與倫敦,但透過他的助手、他自己的聯絡,所觸及之處、所收集的資料幾乎達到世界的許多角落。牛頓自己還有他的助手也相信,數學原理特別是第三卷,提到世界各地的觀察與收集到的數字,才是此書真正吸引人、有較大的讀者的部份。這與過去科學史研究或教學,通常比較集中在數學原理第一卷、或頂多到二卷,實在有很大的區別。夏佛這個研究的重...

在亂世與殘酷中的克卜勒一生

「。。。路德教派的農民階層厭倦了被迫害、厭倦了挨餓、更厭倦了他們傲慢的皇帝,於是在春天起而反抗,他們橫掃奧地利地區,對自己屢戰皆捷興奮不 已。。。他們圍城持續了兩個月,林茲城毫無準備,很快就只能靠馬肉和蕁麻湯充飢。克卜勒的房子就在城牆上,他從自己的工作室就可以俯瞰壕溝裡和城 郊的激烈戰役。那些故事演員從這裡看來多麼渺小,但是他們噴出的血和外溢的內臟卻多麼逼真。他工作的時候(完成《世界的和諧》一書)都被死亡的氣 味包圍。一支分隊駐紮在他家裡。其中有些人他在印刷廠裡見過(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防守軍隊也駐紮在林茲的印刷廠裡,打亂了在忙亂中趕著要印刷「世界的和諧」的克卜勒,克卜勒氣得大罵那些軍人)。他以為孩子們會嚇到,但是他們似乎把這一切當成一場盛大的遊戲。某天早上,在一場激烈的衝突 發生時,孩子們進來告訴他,他床上有一個死掉的士兵。」(《克卜勒》2005 台譯本,時報出版,204頁,原書1981出版) 著名的小說家 John Banville 過去寫過至少三本科學史的小說: Dr. Copernicus , Kepler , 與 Newton Letters 。令我驚訝的是這三本書都有台譯本,都是時報出版社(「改變科學史的人」系列)出的,而且都是由翻 譯家李淑珺所翻譯。我最近看完了《克卜勒》、還有《牛頓書簡》二小說。在沒有對照原文的情況下,我覺得《克卜勒》十分精彩,與我瞭解的十七世紀初 年歐洲宗教戰中的慘況相當吻合,而且還有更多有趣的事(如他母親被看成巫婆而受審、他如何和傲慢又悽慘的弟谷周旋、和傲慢又遙遠的伽利略通信、他 是皇家數學家,但皇帝只對星占有興趣,欠了克卜勒很多薪水,而克卜勒後半生就到處向皇帝討債),而克卜勒就在其這個混亂與殘酷的時代中逃避宗教審 判的追捕、逃避太太對他永無止盡的抱怨、四處尋求支助與資金讓他寫書與出版書、終一生渾渾噩噩又如夢中出神般的工作。總之我強烈推薦此書。 但是 Banville 的《牛頓書簡》則很糟糕,大概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原來的故事很荒唐,與牛頓沒有甚麼關係,而是個當代的牛頓學者到英國鄉間租房子,本來要努力寫牛頓書簡 的論文,但這個工作的意義卻連他自己也懷疑,同時又無意中掉入與鄉村房東太太的誘惑與戀情中,以致前後糾葛不清的故事。和我原來的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