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誰是台灣的民主先生?

 

誰是台灣的民主先生?

李登輝先生過世了,小英總統還令全國公家機關與學校下半旗,真令人驚訝。這不得不令我回想起近三十年前我常在台北街頭行走的日子,在那個時代,李登輝對我們許多在反對運動中的朋友而言,是個什麼形象呢?我可以理解,今天李登輝的形象已經國際化,民進黨當然不能放過這個可宣傳的機會,但是如何讓臺灣的年輕人能夠理解這位過去的李登輝、也藉此來瞭解到臺灣當代的民主是怎麼走過來的呢?也曾走過那個狂飆時代的我,感到有些責任要來寫幾句話。雖然,人死為大,我不想在此藉機對他大肆批評,但這幾天我看到媒體所說的話,都只是那個時代廟堂或宮廷裡的事情而已。我在這裡要提供另一面的故事。

事情可以從1988520日農民運動開始說。那是蔣經國解嚴之後更讓臺灣社運爆發的重要時刻。而從1988年到1993年郝柏村辭行政院長這段日子,也是李登輝從繼任總統、廟堂鬥爭到國民黨主流派全面掌權的日子。社會上的反對運動與國民黨內部的發展與政爭,是兩條平行的路線,我下面分開來按時間羅列,可以簡單對照的看。我的基本問題是,這兩條路線的關係是什麼?是哪一條影響了哪一條路線?我先從社會運動的幾件大事開始,有趣的是,往往都與520有關。而李登輝的兩次宣誓成為總統(1990, 1996),按照慣例,十分諷刺,也都是520

震驚全台的520農民運動後,更刺激各種社會運動,包括了清交兩校教授們聯手到雲林二崙實驗調查所謂的「石頭預謀」,後來還促發了藝術界的劇場、繪畫、攝影等新面向。1989年四月,鄭南榕為臺灣百分百的言論自由,抗拒侯友宜等警察抓人而自焚。1990年三月,順著臺灣各界抗議老賊們「山中傳奇」的風潮而起的野百合學運,導致李總統的接見。到了520,民間組反對軍人組閣運動(同年六四中國天安門事件與屠殺)。199159日獨台案事件,清華師生們坐校車到調查局北市調處抗議。515日全台學生代表夜宿台北火車站,520知識界反政治迫害大遊行,同年九月100行動聯盟成立,要廢止刑法一百條。1992年五月,刑法一百條修正案通過。1992年年底,是立法院在戰後的第一次全面改選,民進黨得票31.03%,國民黨則得票53.02%,仍是立法院的多數黨(161席得約95)。但在習慣多年掌大權的國民黨而言,這個改選結果被認為是嚴重挫敗,而民進黨則大有斬獲。

在這一段臺灣社運激烈發展日子的同時,1988年李登輝繼任總統,1990年開始所謂的二月政爭,國代選出李登輝為第八屆總統,五月李登輝任命郝柏村為行政院長,是為治安內閣(特別要捉環保流氓)。七月召開國是會議,同時李登輝成立國統會,翌年通過國統綱領。1991年國民大會五月終止了動員戡亂時期條款。1992年底,萬年國會終於廢止,繼而全面改選。我們回顧李登輝任總統時,很快就任命郝柏村為行政院長,當時舉國驚愕、民間幹聲四起。李登輝十年後回憶說那是個現代版的杯酒釋兵權。但這只是個李事後合理化的回憶,今天一般只說是郝貪院長大位而上當。但若說李登輝有策略,為何郝柏村就沒有策略?為什麼不說那是郝柏村集團企圖把影響力從軍擴大到政?甚至郝在入行政院前也曾說過「只要有我在,15年內都不會讓李登輝為所欲為。」

其實,李提軍事強人郝柏村為行政院長,在複雜的宮廷政治中當然是著險棋與賭注,讓臺灣廟堂的未來之路吉凶未卜。我們知道,郝伯村出將入相後,仍然繼續主持軍事會議,李只能隱約放話。另外郝仗著行政院長的副署權,幾次杯葛李登輝在高級將官上的任命企圖(如蔣仲苓升一級上將案),以發展郝在將領結構中的勢力。所以,也可以說,即使李登輝是總統,郝柏村仍繼續在軍政兩界發展勢力。一直到1992年底,國會全面改選,國民黨大挫敗,李登輝才仗勢提出,行政院需要向立法院負責,要求郝辭職。但郝仍不從,說要待國民黨中常會通過這個辭職提案才接受。結果是,1993年一月,郝柏村在國民大會各黨代表要求他辭職的聲浪中,覺得受辱,一激之下才自動辭職。於是國民黨李登輝的主流派終於取得勝利,而台灣政府中總統與行政院長的制度關係,也從類似李郝的雙首長制,發展向後來的總統制。

如果我們在1993年一月來反思,為何李登輝會取得黨內的勝利?是他杯酒釋兵權的策略成功?是因為李登輝先生發揮了民主抗爭精神,號召民間奮起推翻國民黨內的保守勢力?當然都不是。李之所以能夠向郝柏村施加辭職壓力,郝之所以在1993年受激之後知難而退,簡單的道理,就是1988年以來台灣民間的反對運動不斷的大爆發,更在1992年國會全面改選中挫敗了國民黨,成為臨門一腳,造成一個國民黨主流派勝利的客觀歷史條件所致。之後順理成章,1994年國民大會決定下屆總統直選,1996年李登輝、連戰取得54%的選票,而民進黨的彭明敏只取得21%的選票,排名第二。國民黨的主流派繼續是臺灣政壇的主流。選總統之前,中共還以飛彈威脅臺灣不得投票給有台獨傾向的李登輝。的確,1993主流派勝利之後,李登輝逐漸顯示對中國有分庭抗禮的意思─即使1992年十月有所謂的92共識。但是不論如何,我們不能把對中國不假顏色,就等同於高舉民主大旗,成為民主先生,那是兩回事。一般而言,李登輝的反中,與他的親日有密切關係。

最近我看到野百合學運的領袖范雲也對李登輝的過世發表談話。除了當年李在總統府關心學生「不要凍壞了身體」並接見學運代表外,范雲也大度的表示,李登輝後來在廟堂上的後續發展,的確有加速了台灣民主化的效果。我尊重也不完全反對范雲的判斷。李登輝過世後,有些基進的年輕朋友說李登輝在台灣民主的進程裡,其實只是個寄食者,收割了民主的果實。而從我當年在街頭的回憶與憤慨來說,我也會說他真的很糟糕,包括他的520就職象徵,顛覆了520社運的抗爭傳統,且後來被美國人稱他為臺灣的民主先生,實在是不倫不類(Newsweek, 1996, 520)。而從我前面的簡單分析來看,李登輝是個會利用時勢的政治賭徒,但同時,今天比較寬容地來講,1993年主流派領航國民黨後,他也是個在廟堂與宮廷之中的民主仰慕者與追隨者。而後來被國民黨開除後,李登輝的確利用他的影響力,成為了一位推動臺灣民主的參與者。

民主先生(Mr. Democracy),或是中國五四時代陳獨秀說的「德先生」,是一個代表民主制度(德莫克拉西)的擬人化比喻。陳獨秀當年為何稱之為先生?或許是要在袁世凱、康有為等當年的尊孔脈絡下,特別拿來與孔家制度或孔先生來作對比吧。而 Newsweek 1996年竟然把德先生的象徵化成肉身,頒給了李登輝總統,實在不可思議。因為今天我無法看到該原文,也就不必再評論了。但無論是民主先生或德先生,無論在臺灣或中國,那都是個不可濫用或胡亂奉承的封號。

傅大為 2020/8/3

貼於Daiwie Fu 的臉書,幾位朋友請開地球,結果超過150個轉貼分享。

 

留言

新基進筆記的熱門文章…

  杭士基談俄國入侵烏克蘭: 它的起源、如何應對、與人類歷史的關鍵 杭士基在 2022 三月一日發表了這個談話。雖然離今天已經過了一個星期了,但這個談話的觀察與回顧,超越了每日的侵略與戰爭進展,很值得我們細讀與反思,甚至可以放進台灣今天的脈絡裡。文中有七個地方,杭士基訪談原文在那裡都有進一步的網址,算是他自己的資料註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入網頁原文去找那些超連結,另外我也加了八個譯注, 放在譯文結尾 。 傅大為 Mar. 8th 此文在 Truthout 的原網址為: https://truthout.org/articles/noam-chomsky-us-military-escalation-against-russia-would-have-no-victors/ ------------------------------     諾姆.杭士基 (Noam Chomsky) :美國對俄國的軍事行動升級,不會有勝利者 Truthout, 1/March/2022, C.J.Polychroniou 訪談 傅大為譯 2022/3/8 前言: 俄國入侵烏克蘭,讓世人大吃一驚。杭士基在一個 Truthout 的獨家訪談中認為,它是個無端、沒有正當理由的攻擊,並將成為 21 世紀歷史上最主要的戰火罪行之一。俄國總統普丁的政治考慮,不能用來做為發動入侵一個主權國家的理由。但是,面對這個可怕的入侵,美國一定得採用緊急的外交作法,而非軍事行動的升級,因為後者可能會成為「執行我們整個物種的死刑,沒有任何勝利的一方」。 諾姆.杭士基 (Noam Chomsky) 是國際上承認當今在世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他的知識地位曾被拿來與伽利略、牛頓與笛卡爾做比較,因為他的工作在一整串不同的學術與科學研究上都有極大的影響,包括了語言學、邏輯與數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媒體研究、哲學、政治與國際關係等。他是約 150 本書的作者。。。 MIT 的榮譽學院教授、目前是 Arizona 大學的桂冠教授。   Polychroniou: 諾姆,俄國入侵烏克蘭,驚訝了很多人,震驚了世界。但早有很多的跡象顯示,普丁對 NATO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向東擴張、還有華盛頓拒絕認真看待普丁的維安「紅線」(包括烏克蘭...

書似青山總亂疊

書似青山總亂疊 退休之後的第一個大工作,就是要清空辦公室的書,然後得在家中騰出起碼等量的空間,把那些書移位到家中。但是當然,家中沒有這種空間。所以,家中的整個空間要大改造,並且,把家中還有辦公室的許多書轉送或丟掉,如此才能達成那個「移位」的工作。這也是個大工程,許要仔細與決心,畢竟,兩地許多的書當初也是花不少錢買而逐漸累積出來的。 我最近常在疑惑一事,就是我過去的辦公室、還有家中,哪來那麼多的書與文件呢?怎麼會整理出那麼多的文件與書籍?這些書,我估算一下,有的有三十多年以上的歷史,從在紐約努力影印的資料開始,它們如地質層般的逐漸沈澱與積累,而現在要轉移辦公室的書,那就如大地震,許多累積億萬年的多層地層,就會整個暴露出來(而當年高中大學時代在臺灣買的許多中文書,基本上都不見了,現在不知在哪裡,就姑且不論)。而我在家中、辦公室裡的整理、篩選、留或送或丟棄,是否就如一個地質學家或古生物學家一樣,在仔細檢查那些幽微的地層與化石?所以剛開始整理家中的書山時,看到地上一堆堆按分類的書,瑞琪會說古人云「書似青山總亂疊」,庶幾近之? 當然,這個大整理,真的頗辛苦與勞累,還要把書東搬西搬,有時連腰都有點閃到,還特別去醫療器材店買護腰的帶子。不過,在整個過程中,也不禁有了些感想,有了些心得,在這裡寫幾點,算是記錄,也給朋友們參考。 一,我過去有哪些書,其實有些不記得了,所以我說像地層的積累,等要一本本檢驗時,常有一些驚訝。對,我記得是有這本書,有的當年還劃過重點。這個喚起的過程,讓我重新回顧我過去在閱讀書籍上的軌跡,也順便回顧及整理了我過去的心路歷程與夢想。那麼,這些過去逐漸消失的軌跡,我今天是否還要將他們拾回呢?但是從今年 65 歲起,我大約只有十五到二十年的研究生涯了,我需要做選擇。 二,哪些書是要送走(給圖書館或朋友或由學生挑選走)、要丟的?我決定,有些當年買的書,如果十年十五間都沒讀過的話,除非我特別喜愛,否則我也不期待未來的十五年還會閱讀它們,那就必須去之。另外,如果感到我未來十幾年大概不會再做某些類的研究的話,那麼那些書也可以去之(當然有時也會有之後的惋惜),除非某書我已看過大部份,則可留下。而如果有些書或文件,我知道有哪些朋友在作研究的,那還得有另外一個聯絡與寄送的程序,並不容易,但是讓這些書或文件有最好的去處,那就走...

從「洪水來臨前」的一點STS觀察

從「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的一點STS觀察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李奧那多,這兩年來是聯合國的和平大使,走遍世界與全球暖化相關的地方,拍了相當多的訪問與觀察,然後與過去全球暖化的許多論點一起剪接起來,成為國家地理頻道已經在Youtube 免費播放第七天(還有三天)的 "Before the Flood" 紀錄片。片子不短,有95分鐘,但七天內我看到英文version的觀看次數已經突破千萬次,繁體中文版也達到一百八十萬次,就先不說其他語言的情況了。 李奧那多不是這幾年才趕流行成為關切全球暖化的尖兵,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很關心這個議題,也認真地訪問了一些政要,包括後來的歐巴馬。在某些片段裡,他坐在車子的後座,遙望逐漸往後逝去的遠景,的確有點像2006年前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也是遠望的神情。但是當年高爾只是以美國前副總統的身份大力提倡,今天的李奧那多在世界上大概擁有更多的觀眾,且是聯合國的和平大使,在「洪水來臨前」的片尾,他在世界性的2015年巴黎氣候控制公約的大會中作結尾演說,所以他在美國之外,恐怕有更大的影響力。(在21世紀前十年,美國的民調仍常顯示相當大百分比的人不相信全球暖化) 那麼「洪水來臨前」在論證上,有多大的說服力呢?有多少新的論點呢?比起「不願面對」,我粗略的感覺是說服力差不多,也並沒有因為十年之後,而累積了更多的證據,而最明顯的增加,恐怕就是李奧那多的個人魅力了。以下,我想從STS的角度,來重新評估一下一些常見的論點(洪水來臨前與不願面對二片大致都有的)。例如強調這個科學爭議(究竟全球暖化的原因是甚麼?)幾乎已經結束,相信CO2說法的科學家已經達到97%。而剩下的3%的科學家,常常收受大石油公司、還有畜牧業的經費與計畫。他們都很積極地去顯示反對的科學家他們資源與利益的社會關係,繼而質疑反對的科學家們知識的可靠性。但是,如果從STS的公平與對稱原則來看,就應該也對97%贊成的科學家他們資源與利益的社會關係作分析,以前 Yearley 好像提過,贊成的科學家們也有幾個重要的組成成分。若能夠對稱性的作分析,我們或許對贊成的科學家們知識的可靠性,也有另一種評估。 當然,一個科技爭議,從對立到反對者只剩3%,大概這個爭議應該已算是終結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