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當孔恩《結構》與 STS「分家」前的清華經驗 & 之後的路 (2019)

2019 年 5 月 22 號在我成大討論過《STS 的緣起與多重建構:橫看近代科學的一種編織與打造》(簡稱《橫看》一書後,洪靖、秀雲、還有宏彬都提了一些很有趣的問題,後來則在 FB 上有些後續的討論,比較集中在「當 STS 與孔恩《結構》分家後,STS 如何能重新吸引各方面的新朋友對 STS 產生興趣及進而加入?」這個問題上。我想或許可以把 FB 後續討論的一些文字,整理後在 studylist 上能夠轉貼出來,讓更多的朋友能夠看看,或許有些參考的價值。

當孔恩《結構》與 STS「分家」前的清華經驗 & 之後的路 (2019)

傅大為:其實,若從當年清華歷史所科技史 STS 組的經驗來看,許多同學都有理工乃至生物的背景,所以孔恩的《結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入門書,吸引新朋友或年輕人加入科技史或 STS 來,那如果 STS 與孔恩《結構》「分家」後,是不是 STS 就缺乏了吸引新生的入門書了?何況,當年我自己從孔恩的《結構》轉移到 STS,覺得很順利,這其實是我自己在臺灣歷史因緣下的「拼裝」,與當年在英國 STS 的緣起過程頗不一樣(見我的《橫看》一書),一些清華畢業的同學也多少覺得,這個拼裝很自然,又是為什麼?

昨天的評論人洪靖還提到一點,因為後來時間來不及,我沒有回應,現在借這裡來說一說。洪靖問,為何許多 STS 人後來回頭來懷念與回顧孔恩?STS 人(以 SSK 學派為主,其他學派則不太理孔恩,如 ANT)回顧孔恩,分幾個階段,我在書中都有處理。第一個是有些 STS 人也接受了我說的 STS 俗民史的敘事(我特別提到 Daston, Sismondo, Golinski, Law 等人的說法,見第二章),但那個敘事問題很大,我一一反駁。第二個階段是孔恩過世那一兩年,但我也分析了 SSK 人的紀念文的語調,並解釋為何他們沒有對 M. Douglas, M. Hesse 等人也集體寫回顧文,見第二章頁 92 註腳 7。第三個階段則是《結構》出版 50 年的紀念,世界上的學者紀念孔恩的人太多了,SSK 人只佔一小部份,所以並不顯著,畢竟,學界幾乎每個人都曾讀過《結構》,都可以說幾句話。

洪靖:很高興傅老師沒有漏掉這個提問。書中確實對這些 STSers/SSkers 的「追認孔恩」做出許多細緻反駁,我也被說服應該請孔恩離開國父之位。我的好奇主要是:他們「為何」(for what)追認孔恩?書中提到,Latour 忽視或略過 SSK 的人類學時期,很可能是某種「強化或獨立化 ANT」的策略考量,那麼 SSK 對孔恩的追認是否也是某種策略?目的是什麼?書中也提到近年 STS 開始追認 Merton,這是否也有戰略意圖?

另外一個連帶的想法(昨天也有提到),如果孔恩和 SSK 有一定程度的斷裂,以至於孔恩難以被稱為國父,甚至和 STS 有某種競爭又緊張的關係,那麼 P. Forman(佛曼)作為孔恩的學生,寫了一本偏向 SSK 的作品卻又被孔恩讚賞,是否體現(represent)了傅老師和清華老中青 STS 同學(秀雲、宏彬、洪靖)從孔恩到 STS/SSK 的順利轉換?話說,即便這個轉換是「拼裝」的,似乎也不能說隨便要拼就拼得上,那些足以讓孔恩和 SSK/STS 銜接得上的點(points)是什麼?

傅大為:我的說法是,STS 沒有真正認真地追認孔恩。紀念《結構》出版50年,科學史家、哲學家、XX 家等都現身,STS 人也不要缺席,大概多少就是如此吧,倒是謝平(S. Shapin)也說了關於「自然主義」令我驚訝的話(見「橫看」第二章)。導論後面我提到莫頓重新被 STS 人追認,我也給了點理由。總之,孔恩不是 STS 的根本源頭,彼此有競爭,但其實彼此也有很多的橋樑可通,佛曼就是一個(第一章討論了許多這種橋樑),所以孔恩與STS之間沒有不可跨越的大鴻溝,只是關係後來越來越差。所以拼裝的可能,就在於本來就有橋樑可通,反之拉圖與孔恩就很難拼裝,洪靖說的對。

再多嘴一下。昨天宏彬、洪靖、秀雲都曾問及,如果我們不再突出《結構》,那麼 STS 如何吸引新人或新生進來呢?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我覺得,讀物理化學的朋友,仍可以嘗試《結構》(但《結構》對要讀科哲、文學史、思想史、甚至科學史的人一樣有吸引力,所以不專屬於 STS),但讀生物醫學的,過去都曾有同學對我抱怨《結構》,只談物理化學,我後來推薦 Fleck 他的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一書,醫學系的同學就很高興。

秀雲在評論中很有趣地提到,當年她到 Madison 讀科學史時,她對科學史家很熱心地提到孔恩,但是結果科學史家沒什麼反應…另外,我曾在社會系上過《結構》」一書,但同學的壓力很大,有的甚至放棄。其實入門者(特別是歷史系的)可以嘗試謝平寫的《科學革命》一小書,但問題是他只講 17 世紀的科學,宏彬使用該書給入門者的經驗不知如何?此外,對數學、還有社會學等有興趣的入門者,可以嘗試布洛爾(Bloor)當年的經典 Knowledge and Social Imagery (1976),書不厚,且大部份不難,「橫看」對之有許多的討論,這是強綱領的正版,中國有譯本,不知翻譯的如何。

最後,洪靖在 FB 上繼續追問下去,好像要確定他當年在清華的 STS 教育有沒有「被騙」😊

洪靖:講到其他作品,我就想到昨天本來想提的一個 minor 問題。在清華的時候,除了孔恩、空氣泵浦、還有拉圖之外,我們讀最多的可能是 Foucault。這和老師當初研究身體、性/別的 approach 當然有關,但我蠻好奇 Foucault 跟 STS 的關係是什麼?STSers/SSKers 是否引用到 Foucault?老師此書用了 Foucault 的系譜學概念,也略為提到他的知識/權力連結,所以我對 Foucault 和 STS 的關係,或 Foucault 能佔的位置,就更好奇了 :)

傅大為:七八零年代傅科聲名最盛的時候,STS人、科學史家、醫學史家、包括佛曼等,都會讀一點傅科,第五章我談到科學史家的自我反省時,就會談到。我 30 多年前問過孔恩他是否讀點傅科,他客氣的說,他應該讀讀,但是還沒有,最後結果當然是沒有。而拉圖對傅科也不太以為然(這次他來社會所的發言特別明顯),所以 18 年前我問拉圖對傅科覺得如何,他就讚嘆說,傅科的法文非常優美。一般而言,STS 人比較少直接談權力、性等議題(也不談性科學、或與性有關的科技物,但卻會去談彎曲湯匙,很奇特),所以他們的問題領域,和傅科的不太同,反之傅科不太談一般的科技物,STS 人也會比較不滿。但九零年代以後,謝平等 SSK 科學史家,合力出版了一本 Science Incarnate 文集,開始談身體與知識、食物的關係等,我之後會出一篇論文討論這些議題,包括女性主義者如何介入 STS 領域中,這是秀雲暗示說「橫看」一書的續篇吧。SSK 的哲學家 Martin Kusch 倒是對傅科有深入的研究。至於我當然對傅科很有興趣,所以此書用傅科的比較多。

宏彬:所以我的啟蒙書除了《結構》之外,就是《臨床醫學的誕生》啦。這本雖然不好讀,但應該蠻適合生醫領域的同學看。我當時眼界大開,實有「原來有這樣子想事情的方法」之感慨。至於謝平的《科學革命》我反覺得頗適合文組的同學來入門!

2019/5/27 於 studylist

留言

  1. 其實,對我而言,早年清華STS教育以《結構》作為基礎讀物,那是當時的肯定。但後來我研究STS日深,才逐漸發現把結構作為基礎讀物這種作法是可以商榷的,這是我研究上的進步與「除舊佈新」,沒有受騙的問題啦。它也可能日後對STS的教育會有些影響吧。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新基進筆記的熱門文章…

從新橋譯叢到東方主義 (2016)

  從新橋譯叢到東方主義 最近因為一些因素,重新研讀與處理了一點 _Orientalism_ (1978)的議題,更深深感覺到這個主題以及薩伊德的不簡單。同時,我也想到當年我參與翻譯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1985)的時代,是來自新光吳氏基金會所支持的「新橋譯叢」。當年我翻譯孔恩那本經典時,我正在美國作博士研究生。當時透過幾位余英時的學生如康樂等的發起,編輯群的組成似乎是以學(中國)歷史的留美臺灣研究生為主,找的譯者則常是美國東海岸名校的台灣留學生,選的書則通常都已是人文社會領域的經典,當這些譯者們學成回台任教之後,通常是教學與研究兩頭燒,我的印象就是他們就很少再譯書了。 我最近的小困惑是,為何當年新橋的譯書名單中很少如Edward Said, Foucault, 還有一些後結構主義者的經典?傅科的中文翻譯,後來常被中國的譯者所完成,譯的好壞先不論。薩伊德的幾本經典,海峽兩岸的譯者都有翻譯,我後來忝為《東方主義》台譯本(立緒)的校定者之一,但在校定的時間上,已經是1999左右了。所以,我反而好奇的是,在八零年代初期發起的「新橋譯叢」,究竟是個甚麼時代?這個新橋譯叢的成果,按照近年來的統計,透過它所翻譯的41本書,韋伯(M.Weber)的著作就佔了13本,另外則點綴了一些五六零年代甚至更早的名著,作者則包括了T.Kuhn, B.Moore, K.Polanyi, C.M.Cipolla, L.Dumont, M.Mauss, B.Malinowski等人。從這樣的名單看來,真的是相當「古典」!之前我還不清楚,我當年參與的譯叢是這樣的一個視野。當年我在哥大讀哲學系,當然以分析哲學為主,但我也常去社會系、歷史系、甚至到New School of Social Research聽課或修課,但我竟然不知道那時也在哥大教書的薩伊德。我1986年回台灣清華教書,需要告解的是,我花不少時間所研讀的傅科與薩伊德,都是在我回國之後才開始的。當年在清華的頭幾年,我和中國思想史家錢新祖頗好,是他幾乎一天到晚提傅科與德希達,才引起我當時的注意與研讀,當然部分也因為傅科的思想與我熟知的科學史有相當的關係。 我不禁想,像我這樣對文化批判與後結構主義的遲鈍與後知後覺,是正常的嗎?我回台教書的第一年,《當代》月刊也創刊了(1986),第一期的專輯就是傅科,第四期的專輯是德希達(第二、三期專輯...

Newton on the Beach -On Schaffer's new study on _Principia_

 大家好,最近開車時聽 U-tube 夏佛(S. Schaffer)的演講 "Newton on the beach"(2008),結果是出人意表之外,除了相當精采外,還讓我們對牛頓的經典《數學原理》有更具歷史深度的理解。相當有收穫,想在 studylist 上簡單介紹一下。 這個演講是 2008年史丹佛的 Harry Camp Memorial Lecture. U-tube 上很容易收尋到(還有許多的圖片與講後的Q&A)。後來以論文的方式在 History of Science Journal (2009) 出版。因為已經超過十年之久,list 上該有些朋友已經知道此講,但我還是忍不住多宣傳一下,並說點感想。 夏佛演講的開頭,由牛頓為人所熟知的比喻開始,說他猶如一位海灘上撿貝殼的小孩,如何如何,大家都該聽過,但夏佛懷疑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因為他認為牛頓不是那麼一位謙虛的人,他的一生,也從未到海邊過。然後導引到牛頓一般給人的印象,是個如隱士般、宅男式地活在自己數學天地裡的天才,最好的例子就是他艱難而抽象的「數學原理」。夏佛進一步否定這個印象,而且特別就以數學原理第三卷 system of the world 為例。 為了證明牛頓的定律與萬有引力,他需要地球許多地方的潮汐數據、需要許多地方對彗星軌跡的觀察、還需要許多地方對單擺長度的測量。所有這些,都不是隱居在劍橋的牛頓所可以知道的。透過哈雷與Cotes的幫忙,牛頓利用17世紀歐洲航海與大西洋三角奴隸航線所能夠收集到的大量資訊(來自歐洲、美洲、非洲等地)。他需要在英國翻遍世界各地收集來的資訊與書籍(包括南中國海),牛頓還要到處送一些精確的望遠鏡給他可信賴的觀察者去觀察彗星。同時他還要去檢查他資料的收集者是否為一可靠的人,還是醉漢、小偷、無賴、迷信者等。所以雖然牛頓幾乎不離開劍橋與倫敦,但透過他的助手、他自己的聯絡,所觸及之處、所收集的資料幾乎達到世界的許多角落。牛頓自己還有他的助手也相信,數學原理特別是第三卷,提到世界各地的觀察與收集到的數字,才是此書真正吸引人、有較大的讀者的部份。這與過去科學史研究或教學,通常比較集中在數學原理第一卷、或頂多到二卷,實在有很大的區別。夏佛這個研究的重...

在亂世與殘酷中的克卜勒一生

「。。。路德教派的農民階層厭倦了被迫害、厭倦了挨餓、更厭倦了他們傲慢的皇帝,於是在春天起而反抗,他們橫掃奧地利地區,對自己屢戰皆捷興奮不 已。。。他們圍城持續了兩個月,林茲城毫無準備,很快就只能靠馬肉和蕁麻湯充飢。克卜勒的房子就在城牆上,他從自己的工作室就可以俯瞰壕溝裡和城 郊的激烈戰役。那些故事演員從這裡看來多麼渺小,但是他們噴出的血和外溢的內臟卻多麼逼真。他工作的時候(完成《世界的和諧》一書)都被死亡的氣 味包圍。一支分隊駐紮在他家裡。其中有些人他在印刷廠裡見過(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防守軍隊也駐紮在林茲的印刷廠裡,打亂了在忙亂中趕著要印刷「世界的和諧」的克卜勒,克卜勒氣得大罵那些軍人)。他以為孩子們會嚇到,但是他們似乎把這一切當成一場盛大的遊戲。某天早上,在一場激烈的衝突 發生時,孩子們進來告訴他,他床上有一個死掉的士兵。」(《克卜勒》2005 台譯本,時報出版,204頁,原書1981出版) 著名的小說家 John Banville 過去寫過至少三本科學史的小說: Dr. Copernicus , Kepler , 與 Newton Letters 。令我驚訝的是這三本書都有台譯本,都是時報出版社(「改變科學史的人」系列)出的,而且都是由翻 譯家李淑珺所翻譯。我最近看完了《克卜勒》、還有《牛頓書簡》二小說。在沒有對照原文的情況下,我覺得《克卜勒》十分精彩,與我瞭解的十七世紀初 年歐洲宗教戰中的慘況相當吻合,而且還有更多有趣的事(如他母親被看成巫婆而受審、他如何和傲慢又悽慘的弟谷周旋、和傲慢又遙遠的伽利略通信、他 是皇家數學家,但皇帝只對星占有興趣,欠了克卜勒很多薪水,而克卜勒後半生就到處向皇帝討債),而克卜勒就在其這個混亂與殘酷的時代中逃避宗教審 判的追捕、逃避太太對他永無止盡的抱怨、四處尋求支助與資金讓他寫書與出版書、終一生渾渾噩噩又如夢中出神般的工作。總之我強烈推薦此書。 但是 Banville 的《牛頓書簡》則很糟糕,大概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原來的故事很荒唐,與牛頓沒有甚麼關係,而是個當代的牛頓學者到英國鄉間租房子,本來要努力寫牛頓書簡 的論文,但這個工作的意義卻連他自己也懷疑,同時又無意中掉入與鄉村房東太太的誘惑與戀情中,以致前後糾葛不清的故事。和我原來的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