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虎年談談老虎的炫麗與哀愁

其實十二生肖,大都是過去的家禽與家畜,或類似家的寄生物,如鼠,或是家附近的野生物,如兔與猴。而除了龍的不可捉摸或純想像外,就剩下蛇與虎了。但蛇談不上炫麗,說炫麗、兼及雄偉的,那就只有老虎了。但老虎的炫麗,是致命的炫麗。
虎在中國歷史中出現很早,甲骨文中就有虎。但古代似乎老虎尚未遍及中國各處,記憶所及似乎比較侷限在西北部,漢代就有李廣射虎(石)、班超探虎穴的故事。但虎的真實形狀與動作,其實古代人並不十分清楚。部分原因,大概就是牠的致命與神出鬼沒、來去如風(風從虎)。古代畫家對於畫十二生肖的動物,最困難的,大概就是畫虎。成語裡面很多的笑話,就是在反映這種困難。如宋代以來對於畫虎與畫馬不分的困擾(馬馬虎虎)、畫虎不成反類犬、畫虎畫皮難畫骨、虎頭蛇尾等。
現代貓奴的最愛,貓,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裡,沒有份。據說貓是唐玄奘才帶進中國的,為了要防止老鼠啃佛經。但之後貓就遍佈中國,要畫虎,反而不如先看看貓,所以清代有「照貓畫虎」之說。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虎年的福虎,除了動物園裡的老虎可參考外,不少的福虎看起來其實有點像可愛的家貓,少了那份炫麗、雄偉、與可能的致命。
但是不止古代的虎難畫,明清以後到今天,老虎也越來越少了,有些亞種已經絕跡。老虎在中國,除了古代比較在野外山林出沒外,在民間進入村鎮傷人的「虎患」比較少,但到了明清,中國的虎患卻大為增加,各地地方誌裡很多記載。我參考中國作家額尔瑾的說法「中國古代虎患:虎患傷人、百姓苦不堪言」(2016),明清的虎患記載514次,是過去千年的85倍。而且從過去民間的打虎英雄隻身入山打虎,轉變成由官府主導的獵虎。為什麼呢?額尔瑾的說法是,因為明清人口大增,不斷向山林開墾,讓老虎的棲地大量縮減,所以不得已,老虎遂下山,正式向人類宣戰。另外一說,則說明清農民戰爭很多,地區人口銳減(如四川),導致虎患進入村莊。但不論如何,自然界的老虎,即使是群虎聯合出擊,最後也難敵近現代的人類社會。49年以後,中國為了擴大農村生產,更進一步捕殺老虎。就以野生華南虎為例,到了今天基本上已經絕跡,只在動物園裡存在。
今天很多國家都把老虎列為保護動物,每年的七月29日為全球的老虎日,紀念老虎昔日的容光,與反映今日的哀愁,成為汪洋大海中一隻被pi馴服的瘦孟加拉虎。過去女性主義科技研究者哈洛薇(D. Haraway)在研究非洲猩猩的文化現象時曾說,當人類完全獵殺與宰制猩猩之後,保存猩猩的環境倫理才會開始興起。這對老虎而言,也是如此。
在虎年,當我們希望想像中福虎帶給我們人類福氣與財富的同時,也不要忘了真實老虎的炫麗與哀愁啊。
大為 2022/2/8
(又及:寫這篇短文,來自之前我對「馬馬虎虎」一詞來源的好奇。對於老虎這樣一個題目,疏漏、臆想與錯誤之處必多,還請識者不吝指正)

留言

新基進筆記的熱門文章…

從「洪水來臨前」的一點STS觀察

從「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的一點STS觀察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李奧那多,這兩年來是聯合國的和平大使,走遍世界與全球暖化相關的地方,拍了相當多的訪問與觀察,然後與過去全球暖化的許多論點一起剪接起來,成為國家地理頻道已經在Youtube 免費播放第七天(還有三天)的 "Before the Flood" 紀錄片。片子不短,有95分鐘,但七天內我看到英文version的觀看次數已經突破千萬次,繁體中文版也達到一百八十萬次,就先不說其他語言的情況了。 李奧那多不是這幾年才趕流行成為關切全球暖化的尖兵,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很關心這個議題,也認真地訪問了一些政要,包括後來的歐巴馬。在某些片段裡,他坐在車子的後座,遙望逐漸往後逝去的遠景,的確有點像2006年前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也是遠望的神情。但是當年高爾只是以美國前副總統的身份大力提倡,今天的李奧那多在世界上大概擁有更多的觀眾,且是聯合國的和平大使,在「洪水來臨前」的片尾,他在世界性的2015年巴黎氣候控制公約的大會中作結尾演說,所以他在美國之外,恐怕有更大的影響力。(在21世紀前十年,美國的民調仍常顯示相當大百分比的人不相信全球暖化) 那麼「洪水來臨前」在論證上,有多大的說服力呢?有多少新的論點呢?比起「不願面對」,我粗略的感覺是說服力差不多,也並沒有因為十年之後,而累積了更多的證據,而最明顯的增加,恐怕就是李奧那多的個人魅力了。以下,我想從STS的角度,來重新評估一下一些常見的論點(洪水來臨前與不願面對二片大致都有的)。例如強調這個科學爭議(究竟全球暖化的原因是甚麼?)幾乎已經結束,相信CO2說法的科學家已經達到97%。而剩下的3%的科學家,常常收受大石油公司、還有畜牧業的經費與計畫。他們都很積極地去顯示反對的科學家他們資源與利益的社會關係,繼而質疑反對的科學家們知識的可靠性。但是,如果從STS的公平與對稱原則來看,就應該也對97%贊成的科學家他們資源與利益的社會關係作分析,以前 Yearley 好像提過,贊成的科學家們也有幾個重要的組成成分。若能夠對稱性的作分析,我們或許對贊成的科學家們知識的可靠性,也有另一種評估。 當然,一個科技爭議,從對立到反對者只剩3%,大概這個爭議應該已算是終結了。美國...

在亂世與殘酷中的克卜勒一生

「。。。路德教派的農民階層厭倦了被迫害、厭倦了挨餓、更厭倦了他們傲慢的皇帝,於是在春天起而反抗,他們橫掃奧地利地區,對自己屢戰皆捷興奮不 已。。。他們圍城持續了兩個月,林茲城毫無準備,很快就只能靠馬肉和蕁麻湯充飢。克卜勒的房子就在城牆上,他從自己的工作室就可以俯瞰壕溝裡和城 郊的激烈戰役。那些故事演員從這裡看來多麼渺小,但是他們噴出的血和外溢的內臟卻多麼逼真。他工作的時候(完成《世界的和諧》一書)都被死亡的氣 味包圍。一支分隊駐紮在他家裡。其中有些人他在印刷廠裡見過(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防守軍隊也駐紮在林茲的印刷廠裡,打亂了在忙亂中趕著要印刷「世界的和諧」的克卜勒,克卜勒氣得大罵那些軍人)。他以為孩子們會嚇到,但是他們似乎把這一切當成一場盛大的遊戲。某天早上,在一場激烈的衝突 發生時,孩子們進來告訴他,他床上有一個死掉的士兵。」(《克卜勒》2005 台譯本,時報出版,204頁,原書1981出版) 著名的小說家 John Banville 過去寫過至少三本科學史的小說: Dr. Copernicus , Kepler , 與 Newton Letters 。令我驚訝的是這三本書都有台譯本,都是時報出版社(「改變科學史的人」系列)出的,而且都是由翻 譯家李淑珺所翻譯。我最近看完了《克卜勒》、還有《牛頓書簡》二小說。在沒有對照原文的情況下,我覺得《克卜勒》十分精彩,與我瞭解的十七世紀初 年歐洲宗教戰中的慘況相當吻合,而且還有更多有趣的事(如他母親被看成巫婆而受審、他如何和傲慢又悽慘的弟谷周旋、和傲慢又遙遠的伽利略通信、他 是皇家數學家,但皇帝只對星占有興趣,欠了克卜勒很多薪水,而克卜勒後半生就到處向皇帝討債),而克卜勒就在其這個混亂與殘酷的時代中逃避宗教審 判的追捕、逃避太太對他永無止盡的抱怨、四處尋求支助與資金讓他寫書與出版書、終一生渾渾噩噩又如夢中出神般的工作。總之我強烈推薦此書。 但是 Banville 的《牛頓書簡》則很糟糕,大概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原來的故事很荒唐,與牛頓沒有甚麼關係,而是個當代的牛頓學者到英國鄉間租房子,本來要努力寫牛頓書簡 的論文,但這個工作的意義卻連他自己也懷疑,同時又無意中掉入與鄉村房東太太的誘惑與戀情中,以致前後糾葛不清的故事。和我原來的預...

書似青山總亂疊

書似青山總亂疊 退休之後的第一個大工作,就是要清空辦公室的書,然後得在家中騰出起碼等量的空間,把那些書移位到家中。但是當然,家中沒有這種空間。所以,家中的整個空間要大改造,並且,把家中還有辦公室的許多書轉送或丟掉,如此才能達成那個「移位」的工作。這也是個大工程,許要仔細與決心,畢竟,兩地許多的書當初也是花不少錢買而逐漸累積出來的。 我最近常在疑惑一事,就是我過去的辦公室、還有家中,哪來那麼多的書與文件呢?怎麼會整理出那麼多的文件與書籍?這些書,我估算一下,有的有三十多年以上的歷史,從在紐約努力影印的資料開始,它們如地質層般的逐漸沈澱與積累,而現在要轉移辦公室的書,那就如大地震,許多累積億萬年的多層地層,就會整個暴露出來(而當年高中大學時代在臺灣買的許多中文書,基本上都不見了,現在不知在哪裡,就姑且不論)。而我在家中、辦公室裡的整理、篩選、留或送或丟棄,是否就如一個地質學家或古生物學家一樣,在仔細檢查那些幽微的地層與化石?所以剛開始整理家中的書山時,看到地上一堆堆按分類的書,瑞琪會說古人云「書似青山總亂疊」,庶幾近之? 當然,這個大整理,真的頗辛苦與勞累,還要把書東搬西搬,有時連腰都有點閃到,還特別去醫療器材店買護腰的帶子。不過,在整個過程中,也不禁有了些感想,有了些心得,在這裡寫幾點,算是記錄,也給朋友們參考。 一,我過去有哪些書,其實有些不記得了,所以我說像地層的積累,等要一本本檢驗時,常有一些驚訝。對,我記得是有這本書,有的當年還劃過重點。這個喚起的過程,讓我重新回顧我過去在閱讀書籍上的軌跡,也順便回顧及整理了我過去的心路歷程與夢想。那麼,這些過去逐漸消失的軌跡,我今天是否還要將他們拾回呢?但是從今年 65 歲起,我大約只有十五到二十年的研究生涯了,我需要做選擇。 二,哪些書是要送走(給圖書館或朋友或由學生挑選走)、要丟的?我決定,有些當年買的書,如果十年十五間都沒讀過的話,除非我特別喜愛,否則我也不期待未來的十五年還會閱讀它們,那就必須去之。另外,如果感到我未來十幾年大概不會再做某些類的研究的話,那麼那些書也可以去之(當然有時也會有之後的惋惜),除非某書我已看過大部份,則可留下。而如果有些書或文件,我知道有哪些朋友在作研究的,那還得有另外一個聯絡與寄送的程序,並不容易,但是讓這些書或文件有最好的去處,那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