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觀「斯卡羅」隨筆

因為放映之前看到一些好評,我從第一集就開始看了,但觀看的心情卻隨著集數的增加而下降。但起碼這是我感興趣的一個公視大劇,寫點隨筆,也歡迎和朋友聊聊。
看斯卡羅的幾個特別深的印象,就是蝶妹的愁眉苦臉、李仙得的燥鬱怒氣、水仔的詭計多端。但這也多是我很難懂得地方。為何蝶妹總是苦臉駝背?至少李仙得不在時,她起碼不需要那樣。曹瑞原塑造一個幾乎不被所有人諒解的女性主角(除了必麒麟),雖然她有語言才幹,但她在通譯時也常低頭細聲,有時幾乎不讓人發現她的存在,我真的不容易看到她令人注目的地方,一直到了片尾,她才對李仙得說,你要離我三步遠,這才讓人鬆了口氣。而如果李仙得和蝶妹這兩個主角,都是兩種矛盾的合體,一個燥怒、一個憂鬱,那這部片子要得到大家的欣賞,並不容易,除非劇情要精彩才行。但是似乎也並非如此,劇情常過度複雜,不合理處很多。例如李仙得憤怒地要低頭害怕的蝶妹學開槍那一段,我猜許多觀眾都會很難看下去,這兩個人在搞什麼鬼?另外又如被稱讚靈活多端的水仔,在重要的關口,他的作為也令我無法理解。例如他拒絕在總兵威脅、李仙得的攻擊之下升起「蛇旗」,而被清軍燒了社寮的房子。為什麼?似乎為得是不要讓斯卡羅人覺得社寮背叛了他們,但當斯卡羅人知道了這情況,一點也不以為意,也沒有幫忙,只說「受傷的狗會很兇」。之後水仔還偷偷轉給斯卡羅百支以上的槍枝,卻同時也升了蛇旗,表面上歸順清軍,水仔還得意說他們兩邊都押了寶。真是一廂情願地怪異。一窮二白的社寮用什麼來交換外地運來的百五十支槍?
後來經過蝶妹不斷穿梭與協調,為了保存斯卡羅、也保護藍眼人、但也得罪多方漢人或土生仔之下,斯卡羅的卓杞篤與李仙得終於和平訂約,最後蝶妹告別李仙得,選擇回歸斯卡羅,獨自走在山林時,突然死於兩個不明漢人的槍下,然後有斯卡羅的精靈來安慰。這是有點突兀,但後來透過必麒麟的問題「誰殺了蝶妹?」還有李仙得的回答「就是我們」,算是一個合理的結尾。我同意說,蝶妹的結尾,代表了近代台灣原住民的一種命運。
有幾處語言的使用,我覺得還頗有趣的。如社寮水仔說清軍「蛇軍」、要大家「升蛇旗」,說蝶妹有如欒樹這種「變色樹」(傳統那裡有此說法嗎?),斯卡羅說藍眼人「從海的背面」來的人,琅墧的人有時會到海邊「檢船」,蝶妹在府城被稱做「三文番」。漢人排灣語稱之為「百浪」(似乎來自福佬話「壞人」)。另外,劇中排灣語的說話,總覺得都是振振有詞(旁邊都有人提台詞),幾乎聽不到軟語,排灣話都是如此嗎?令人有點懷疑。但我頗喜歡斯卡羅片尾的音樂「風」。
劇中除了外景,除了李先得的帳內,室內的戲光線都很暗,似乎沒有照明,頗為陰鬱,即使過去的確如此,現代拍戲也必要如此嗎?但斯卡羅的劇照,許多都是背光或曝光的黑白照,特別是每集開頭時的劇照展示,有寓意深遠的味道,倒是很令人欣賞,我想許多人要看看斯卡羅,被劇照吸引是個原因吧,另外一個可能是片尾引人的音樂。斯卡羅的剪輯,雖然沒有仔細觀察,但覺得不對勁的地方還不少,常跳躍的很厲害,或一個鏡頭無厘頭地換到另外一個。據說斯卡羅原劇要更長,因為要配合公視的12集規格,所以縮剪了不少,不曉得是否因為如此。
看完斯卡羅後,從映後紀實中看到拍攝過程中的辛苦,或許對此劇批評太多也不公平吧,拍攝的經費據說還得到施振榮的大力幫忙。在兩億多的經費下,許多人一兩年努力的結果,如何評估?我沒有專業可言,但總覺得在觀看斯卡羅後,我沒有更多的喜歡而可惜。
最後,許多人會從歷史角度來看、來檢視斯卡羅的細節是否合於史實,我倒並不以為意。從小說創作到電視劇的改編,必然會改變歷史很多。不過,大方向上能夠引起更多人對那個時代的複雜、多元、多語、多族群的興趣,就很好了。只是,最後的南岬之盟的劇照,照片上只有斯卡羅人、藍眼人、頂多一位原客混血的阿杰,基本上漢人沒有在其中,讓人感慨,感覺這樣的劇照,可以是在很多熱帶原住民的地方發生,而不一定在臺灣。
傅大為 2021/9/20

留言

新基進筆記的熱門文章…

從「洪水來臨前」的一點STS觀察

從「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的一點STS觀察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李奧那多,這兩年來是聯合國的和平大使,走遍世界與全球暖化相關的地方,拍了相當多的訪問與觀察,然後與過去全球暖化的許多論點一起剪接起來,成為國家地理頻道已經在Youtube 免費播放第七天(還有三天)的 "Before the Flood" 紀錄片。片子不短,有95分鐘,但七天內我看到英文version的觀看次數已經突破千萬次,繁體中文版也達到一百八十萬次,就先不說其他語言的情況了。 李奧那多不是這幾年才趕流行成為關切全球暖化的尖兵,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很關心這個議題,也認真地訪問了一些政要,包括後來的歐巴馬。在某些片段裡,他坐在車子的後座,遙望逐漸往後逝去的遠景,的確有點像2006年前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也是遠望的神情。但是當年高爾只是以美國前副總統的身份大力提倡,今天的李奧那多在世界上大概擁有更多的觀眾,且是聯合國的和平大使,在「洪水來臨前」的片尾,他在世界性的2015年巴黎氣候控制公約的大會中作結尾演說,所以他在美國之外,恐怕有更大的影響力。(在21世紀前十年,美國的民調仍常顯示相當大百分比的人不相信全球暖化) 那麼「洪水來臨前」在論證上,有多大的說服力呢?有多少新的論點呢?比起「不願面對」,我粗略的感覺是說服力差不多,也並沒有因為十年之後,而累積了更多的證據,而最明顯的增加,恐怕就是李奧那多的個人魅力了。以下,我想從STS的角度,來重新評估一下一些常見的論點(洪水來臨前與不願面對二片大致都有的)。例如強調這個科學爭議(究竟全球暖化的原因是甚麼?)幾乎已經結束,相信CO2說法的科學家已經達到97%。而剩下的3%的科學家,常常收受大石油公司、還有畜牧業的經費與計畫。他們都很積極地去顯示反對的科學家他們資源與利益的社會關係,繼而質疑反對的科學家們知識的可靠性。但是,如果從STS的公平與對稱原則來看,就應該也對97%贊成的科學家他們資源與利益的社會關係作分析,以前 Yearley 好像提過,贊成的科學家們也有幾個重要的組成成分。若能夠對稱性的作分析,我們或許對贊成的科學家們知識的可靠性,也有另一種評估。 當然,一個科技爭議,從對立到反對者只剩3%,大概這個爭議應該已算是終結了。美國...

在亂世與殘酷中的克卜勒一生

「。。。路德教派的農民階層厭倦了被迫害、厭倦了挨餓、更厭倦了他們傲慢的皇帝,於是在春天起而反抗,他們橫掃奧地利地區,對自己屢戰皆捷興奮不 已。。。他們圍城持續了兩個月,林茲城毫無準備,很快就只能靠馬肉和蕁麻湯充飢。克卜勒的房子就在城牆上,他從自己的工作室就可以俯瞰壕溝裡和城 郊的激烈戰役。那些故事演員從這裡看來多麼渺小,但是他們噴出的血和外溢的內臟卻多麼逼真。他工作的時候(完成《世界的和諧》一書)都被死亡的氣 味包圍。一支分隊駐紮在他家裡。其中有些人他在印刷廠裡見過(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防守軍隊也駐紮在林茲的印刷廠裡,打亂了在忙亂中趕著要印刷「世界的和諧」的克卜勒,克卜勒氣得大罵那些軍人)。他以為孩子們會嚇到,但是他們似乎把這一切當成一場盛大的遊戲。某天早上,在一場激烈的衝突 發生時,孩子們進來告訴他,他床上有一個死掉的士兵。」(《克卜勒》2005 台譯本,時報出版,204頁,原書1981出版) 著名的小說家 John Banville 過去寫過至少三本科學史的小說: Dr. Copernicus , Kepler , 與 Newton Letters 。令我驚訝的是這三本書都有台譯本,都是時報出版社(「改變科學史的人」系列)出的,而且都是由翻 譯家李淑珺所翻譯。我最近看完了《克卜勒》、還有《牛頓書簡》二小說。在沒有對照原文的情況下,我覺得《克卜勒》十分精彩,與我瞭解的十七世紀初 年歐洲宗教戰中的慘況相當吻合,而且還有更多有趣的事(如他母親被看成巫婆而受審、他如何和傲慢又悽慘的弟谷周旋、和傲慢又遙遠的伽利略通信、他 是皇家數學家,但皇帝只對星占有興趣,欠了克卜勒很多薪水,而克卜勒後半生就到處向皇帝討債),而克卜勒就在其這個混亂與殘酷的時代中逃避宗教審 判的追捕、逃避太太對他永無止盡的抱怨、四處尋求支助與資金讓他寫書與出版書、終一生渾渾噩噩又如夢中出神般的工作。總之我強烈推薦此書。 但是 Banville 的《牛頓書簡》則很糟糕,大概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原來的故事很荒唐,與牛頓沒有甚麼關係,而是個當代的牛頓學者到英國鄉間租房子,本來要努力寫牛頓書簡 的論文,但這個工作的意義卻連他自己也懷疑,同時又無意中掉入與鄉村房東太太的誘惑與戀情中,以致前後糾葛不清的故事。和我原來的預...

書似青山總亂疊

書似青山總亂疊 退休之後的第一個大工作,就是要清空辦公室的書,然後得在家中騰出起碼等量的空間,把那些書移位到家中。但是當然,家中沒有這種空間。所以,家中的整個空間要大改造,並且,把家中還有辦公室的許多書轉送或丟掉,如此才能達成那個「移位」的工作。這也是個大工程,許要仔細與決心,畢竟,兩地許多的書當初也是花不少錢買而逐漸累積出來的。 我最近常在疑惑一事,就是我過去的辦公室、還有家中,哪來那麼多的書與文件呢?怎麼會整理出那麼多的文件與書籍?這些書,我估算一下,有的有三十多年以上的歷史,從在紐約努力影印的資料開始,它們如地質層般的逐漸沈澱與積累,而現在要轉移辦公室的書,那就如大地震,許多累積億萬年的多層地層,就會整個暴露出來(而當年高中大學時代在臺灣買的許多中文書,基本上都不見了,現在不知在哪裡,就姑且不論)。而我在家中、辦公室裡的整理、篩選、留或送或丟棄,是否就如一個地質學家或古生物學家一樣,在仔細檢查那些幽微的地層與化石?所以剛開始整理家中的書山時,看到地上一堆堆按分類的書,瑞琪會說古人云「書似青山總亂疊」,庶幾近之? 當然,這個大整理,真的頗辛苦與勞累,還要把書東搬西搬,有時連腰都有點閃到,還特別去醫療器材店買護腰的帶子。不過,在整個過程中,也不禁有了些感想,有了些心得,在這裡寫幾點,算是記錄,也給朋友們參考。 一,我過去有哪些書,其實有些不記得了,所以我說像地層的積累,等要一本本檢驗時,常有一些驚訝。對,我記得是有這本書,有的當年還劃過重點。這個喚起的過程,讓我重新回顧我過去在閱讀書籍上的軌跡,也順便回顧及整理了我過去的心路歷程與夢想。那麼,這些過去逐漸消失的軌跡,我今天是否還要將他們拾回呢?但是從今年 65 歲起,我大約只有十五到二十年的研究生涯了,我需要做選擇。 二,哪些書是要送走(給圖書館或朋友或由學生挑選走)、要丟的?我決定,有些當年買的書,如果十年十五間都沒讀過的話,除非我特別喜愛,否則我也不期待未來的十五年還會閱讀它們,那就必須去之。另外,如果感到我未來十幾年大概不會再做某些類的研究的話,那麼那些書也可以去之(當然有時也會有之後的惋惜),除非某書我已看過大部份,則可留下。而如果有些書或文件,我知道有哪些朋友在作研究的,那還得有另外一個聯絡與寄送的程序,並不容易,但是讓這些書或文件有最好的去處,那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