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推薦李喬《臨走的心聲》

推薦李喬的臨走心聲

大家好,我的前輩老友李喬先生,今年六月出版了號稱是他最後的一本書《思想、想法、留言》,我獲贈一本。研讀之後,我用電腦打字寫了篇私人的讀後感寄給李喬先生表示感謝,他也很快地就用手寫回信給我。除了之前我寫的讀後感之外,目前我尚未有進一步的想法,不過覺得值得在我FB的朋友圈中,推薦一下這本很特別的書──他以臨走心聲、最後遺言二章來結束。大概已經有些朋友看到此書了,所以抱歉我在這裡重複介紹一下。

我父母親來自中國,我是戰後的「台生第一代」。大學以前,家中我受的是黨國意識教育,而後來我的臺灣意識,有不小部份是看了李喬的小說(如他的《寒夜三部曲》)而養成的。雖然李喬說他書寫的文字已經達到千萬,我所讀過他的書與文章,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吧,不過影響卻不小。他是我最推崇的三五位臺灣小說家之一、也是宣揚臺灣意識最深入的思想家之一,特別是他該是最有反省力的一位。以下我簡單的寫幾點對此書的感想。

一,對我而言,李喬已經是臺灣小說的大師,但他有很精彩的另一點。他是從一個非學院派(特別是從日文閱讀與翻譯的角度)、一位民間學者的角度來讀、來書寫文字,所以能夠輕易跳脫一個學院人所常有的框框架架。在此書中,他展示了不少的觀點與視野,有不少我從未聽過或從未想過的角度,因此受益極多。有趣的是,他對他是否是個臺灣思想家這個問題,有點在意,並謙虛的說他還不夠格,但他卻廣讀群書(包括字典),博文強記(今年已經86了,還能如此,令人羨慕。而在84歲時還完成一部他說是最後的一部長篇小說《生命劇場》)。

二,在此書中,李喬以小說家的文筆,透露了不少他的少年到青年,及其時代與生涯。這讓我瞭解到,一位了不起的小說家、民間學者(當然他也教過各層級的學校),當年是在如何的環境中養成的。他十分重視他是客家人的過去、歷史、語言文化。雖然是強勢的臺灣意識者,但他相當注意到臺灣各種各樣的少數族群,這當然不容易。

三,雖然前面我提過幾次臺灣意識,但在這個臨走的心聲中,他怎麼看臺灣呢?我簡單引幾句他深入肺腑的話。「我最愛的是臺灣的大地山川草木。我憐愛臺灣的游魚、行獸(他堅持不能用走獸)、飛禽」。當問到「你愛臺灣人嗎?」,他發不出聲音。那麼「你恨臺灣人怨臺灣人嗎?」,他嘆氣無言。那麼「臺灣人被詛咒,臺灣人難以解脫詛咒?」,他再次無言。

四,作為一位高齡者,李喬展示了一位臺灣民間知識分子所能有的功力、反省、與自強不息。他真是我說的臺灣「資深公民」的典範之一。如果如古人說,一位戰士最好的終點,就是戰場,那麼一位醫師最好的終點,就是在醫院病人面前,一位學者或小說家最好的終點,大概就是在書房。我是用這樣的觀點來看李喬這本書的「最後遺言」的,並期待不久後會看到他下一本書。(此書的訂購專線是0933-428534. Email 聯絡為:joyce575555@gmail.com

大為


新基進筆記的熱門文章…

Daiwie Fu: A Brief Intellectual Biography

  Daiwie Fu: A Brief Intellectual Biography 1, Brief introduction Daiwie Fu, ( 傅大為 birth in 1953, Sep.) is a   Taiwanese   academic, the founding editor in chief of an international STS academic journal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and a self-appointed radical intellectual. Former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STS, now Emeritus Professor in National Yang-Ming Chao-Tong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areas a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gender and medicine in modern Taiwan, gender and science, East Asian ST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also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mainly on   biji , Mengxi Bitan and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science in the   Song Dynasty ), and recently he extends his research on actions of contemporary radical intellectuals. He published papers widely in Chinese, English, Italian, Korean, and Japanese. He published three academic books, a few books of social criticisms, and have founded several academ
  重啟核四的脈絡性思考 (刊於「報導者」讀者投書,2021/12/3,第一行可以點入,此文刊於四個公投之前。由朋友邱花妹向我拉稿而來,謝謝。) 後記:四個公投之後,重啟核四公投沒有成功,這是我們當時的希望。但是,在拙文中,筆者特別提到2025年非核家園、屆時替代能源將達到台灣電力的20%。根據筆者在撰寫此文時,筆者估計民進黨政府應該可以作到這個目標,故而支持並肯定這個目標。但沒有想到,四個公投才過,民進黨政府很快的就放棄了這個20%的目標(後來來自經濟部能源局的預估,王美花也認為達不到),我覺得我對民進黨替代能源政策宣示的支持,被打臉了。 我後來在一月六日的 studylist 上,有如下的文字,也算是我對民進黨誠信問題的一個記錄: 2025年再生能源達到20%的承諾或努力何在? 大家好,公投剛過,是否民進黨政府就放棄了2025年再生能源達到20%的承諾或努力?泛藍方面一片罵聲四起。這是公投前的有意說謊嗎? 參考「 2025綠電達不到2成 電力大限 」,特別是其中廣為流傳、來自「立法院預算中心」的表格(經濟部能源局評估2020至2027能源配比簡表),到2025年,再生能源只佔15.2% (燃煤則是接近33%)!到2026再生能源也只有18.0%。 若再參考之前大約一個月前趙家緯、蔡卉荀的文字「 臺灣的非核減煤路徑」 (下面那封之前家緯在 list 上所引的文字),其中的圖五,也都是假設2025再生能源是20%。如果現在只有15%,豈不讓燃煤仍然居高,燃氣並無法補足?圖五也亂了套? 經濟部能源局似乎也有回應。有兩篇「新聞澄清」,其中之一為:「 經濟成長帶動發電增加 但綠能目標總量不變 且燃氣可增調度 」。能源局沒有否定上面的表格圖示,反而提了理由:經濟成長、台商回台投資、台積電擴廠等理由(所謂的分母變大),但那些理由公投前就知道了,家緯那時的文章就已提到,結果現在仍然用這個理由來解釋為何2025年再生能源只能到15%?也都把燃氣當做是解方。可是,那又如何解釋立法院預算中心在上面所看到的表格?特別是燃煤比例仍然不降。能源局甚至隱約意含說,2025再生能源可以達到20%的說法,其實是來自2016的評估,但當時許多國內外事務沒有預料到云云,但這些解釋,為何在公投之前不敢講? 各種數字與解釋很多,但令我驚訝的是,公投才剛過,核四不復出、三接繼續,經濟部就馬上說2025年再

工程史家 Henry Petroski 還有他的臺灣翻譯書

在STS的發展過程中,一般而言,對技術的STS研究,要晚於對科學的,所以技術研究的經典與重要論文,好像總是晚一點。而且也讓STS之外的早 年相關學者,能夠利用的機會也不多,例如Duke大學土木工程、還有歷史學的雙料教授,以研究工程的「失敗」而著名的 Henry Petroski。 臺灣的STS學者或同學,一般而言都不陌生如 Edward Tenner 這樣的科技與文史雙棲的學者,特別是他所寫的書 Our Own Devices (2003) (臺灣翻譯成「不只是發明」,時報2004),是個教學的好教材,而且 Tenner 也使用到一些STS技術研究,如Bijker的,還有醫學史如 Porter 的成果。但是對我個人而言,Petroski卻相對陌生,很多年前曾聽林登立、泉源等朋友特別稱讚 Petroski, 所以買了他的一些專書還有文集,看了一些,但從也不曾在教學上用到,而且當時也不清楚他的觀點和STS技術研究者如何彼此互動。倒是最近,我偶然看到臺灣 的翻譯書群中,竟然至少已經有六本 Petroski 的翻譯書了!「利器」 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 , (時報 1997),「鉛筆」 The Pencil (1989), (時報1997),「書架」 The Book on the bookshelf , (藍黥 2000),「打造世界的工程師」 Remaking the World (新新聞 2001),「小處著手」 Small Things Considered , (時報 2004),然後是去年2014, 經濟新朝社終於翻譯了 Petroski 最早的成名之作「工程、設計、與人性」 To Engineer is Human (1982)。真令我大吃一驚。 如果這些書都是臺灣譯者翻譯(不是來自中國)的,那麼臺灣現在已經有這個一大塊翻譯書,與STS的技術研究頗為相關,而且一般大學生都可以很容易 上手讀的書,我們STS學界真應該好好利用一番。我不清楚,STS學界對 Petroski的翻譯書使用的程度如何?對Petroski 觀點的看法又如何?當然我聽說有STS朋友已經用了「鉛筆」來上研究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