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推薦李喬《臨走的心聲》

推薦李喬的臨走心聲

大家好,我的前輩老友李喬先生,今年六月出版了號稱是他最後的一本書《思想、想法、留言》,我獲贈一本。研讀之後,我用電腦打字寫了篇私人的讀後感寄給李喬先生表示感謝,他也很快地就用手寫回信給我。除了之前我寫的讀後感之外,目前我尚未有進一步的想法,不過覺得值得在我FB的朋友圈中,推薦一下這本很特別的書──他以臨走心聲、最後遺言二章來結束。大概已經有些朋友看到此書了,所以抱歉我在這裡重複介紹一下。

我父母親來自中國,我是戰後的「台生第一代」。大學以前,家中我受的是黨國意識教育,而後來我的臺灣意識,有不小部份是看了李喬的小說(如他的《寒夜三部曲》)而養成的。雖然李喬說他書寫的文字已經達到千萬,我所讀過他的書與文章,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吧,不過影響卻不小。他是我最推崇的三五位臺灣小說家之一、也是宣揚臺灣意識最深入的思想家之一,特別是他該是最有反省力的一位。以下我簡單的寫幾點對此書的感想。

一,對我而言,李喬已經是臺灣小說的大師,但他有很精彩的另一點。他是從一個非學院派(特別是從日文閱讀與翻譯的角度)、一位民間學者的角度來讀、來書寫文字,所以能夠輕易跳脫一個學院人所常有的框框架架。在此書中,他展示了不少的觀點與視野,有不少我從未聽過或從未想過的角度,因此受益極多。有趣的是,他對他是否是個臺灣思想家這個問題,有點在意,並謙虛的說他還不夠格,但他卻廣讀群書(包括字典),博文強記(今年已經86了,還能如此,令人羨慕。而在84歲時還完成一部他說是最後的一部長篇小說《生命劇場》)。

二,在此書中,李喬以小說家的文筆,透露了不少他的少年到青年,及其時代與生涯。這讓我瞭解到,一位了不起的小說家、民間學者(當然他也教過各層級的學校),當年是在如何的環境中養成的。他十分重視他是客家人的過去、歷史、語言文化。雖然是強勢的臺灣意識者,但他相當注意到臺灣各種各樣的少數族群,這當然不容易。

三,雖然前面我提過幾次臺灣意識,但在這個臨走的心聲中,他怎麼看臺灣呢?我簡單引幾句他深入肺腑的話。「我最愛的是臺灣的大地山川草木。我憐愛臺灣的游魚、行獸(他堅持不能用走獸)、飛禽」。當問到「你愛臺灣人嗎?」,他發不出聲音。那麼「你恨臺灣人怨臺灣人嗎?」,他嘆氣無言。那麼「臺灣人被詛咒,臺灣人難以解脫詛咒?」,他再次無言。

四,作為一位高齡者,李喬展示了一位臺灣民間知識分子所能有的功力、反省、與自強不息。他真是我說的臺灣「資深公民」的典範之一。如果如古人說,一位戰士最好的終點,就是戰場,那麼一位醫師最好的終點,就是在醫院病人面前,一位學者或小說家最好的終點,大概就是在書房。我是用這樣的觀點來看李喬這本書的「最後遺言」的,並期待不久後會看到他下一本書。(此書的訂購專線是0933-428534. Email 聯絡為:joyce575555@gmail.com

大為


新基進筆記的熱門文章…

Daiwie Fu: A Brief Intellectual Biography

  Daiwie Fu: A Brief Intellectual Biography 1, Brief introduction Daiwie Fu, ( 傅大為 birth in 1953, Sep.) is a   Taiwanese   academic, the founding editor in chief of an international STS academic journal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 and a self-appointed radical intellectual. Former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STS, now Emeritus Professor in National Yang-Ming Chao-Tong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areas a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gender and medicine in modern Taiwan, gender and science, East Asian ST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also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ce (mainly on   biji , Mengxi Bitan and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science in the   Song Dynasty ), and recently he extends his research on actions of contemporary radical intellectuals. He published papers widely in Chinese, English, Italian, Korean, and Japanese. He published three academic books, a few books of social criticisms, an...

從「洪水來臨前」的一點STS觀察

從「洪水來臨前」(Before the Flood)的一點STS觀察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李奧那多,這兩年來是聯合國的和平大使,走遍世界與全球暖化相關的地方,拍了相當多的訪問與觀察,然後與過去全球暖化的許多論點一起剪接起來,成為國家地理頻道已經在Youtube 免費播放第七天(還有三天)的 "Before the Flood" 紀錄片。片子不短,有95分鐘,但七天內我看到英文version的觀看次數已經突破千萬次,繁體中文版也達到一百八十萬次,就先不說其他語言的情況了。 李奧那多不是這幾年才趕流行成為關切全球暖化的尖兵,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很關心這個議題,也認真地訪問了一些政要,包括後來的歐巴馬。在某些片段裡,他坐在車子的後座,遙望逐漸往後逝去的遠景,的確有點像2006年前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也是遠望的神情。但是當年高爾只是以美國前副總統的身份大力提倡,今天的李奧那多在世界上大概擁有更多的觀眾,且是聯合國的和平大使,在「洪水來臨前」的片尾,他在世界性的2015年巴黎氣候控制公約的大會中作結尾演說,所以他在美國之外,恐怕有更大的影響力。(在21世紀前十年,美國的民調仍常顯示相當大百分比的人不相信全球暖化) 那麼「洪水來臨前」在論證上,有多大的說服力呢?有多少新的論點呢?比起「不願面對」,我粗略的感覺是說服力差不多,也並沒有因為十年之後,而累積了更多的證據,而最明顯的增加,恐怕就是李奧那多的個人魅力了。以下,我想從STS的角度,來重新評估一下一些常見的論點(洪水來臨前與不願面對二片大致都有的)。例如強調這個科學爭議(究竟全球暖化的原因是甚麼?)幾乎已經結束,相信CO2說法的科學家已經達到97%。而剩下的3%的科學家,常常收受大石油公司、還有畜牧業的經費與計畫。他們都很積極地去顯示反對的科學家他們資源與利益的社會關係,繼而質疑反對的科學家們知識的可靠性。但是,如果從STS的公平與對稱原則來看,就應該也對97%贊成的科學家他們資源與利益的社會關係作分析,以前 Yearley 好像提過,贊成的科學家們也有幾個重要的組成成分。若能夠對稱性的作分析,我們或許對贊成的科學家們知識的可靠性,也有另一種評估。 當然,一個科技爭議,從對立到反對者只剩3%,大概這個爭議應該已算是終結了。美國...
  杭士基談俄國入侵烏克蘭: 它的起源、如何應對、與人類歷史的關鍵 杭士基在 2022 三月一日發表了這個談話。雖然離今天已經過了一個星期了,但這個談話的觀察與回顧,超越了每日的侵略與戰爭進展,很值得我們細讀與反思,甚至可以放進台灣今天的脈絡裡。文中有七個地方,杭士基訪談原文在那裡都有進一步的網址,算是他自己的資料註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入網頁原文去找那些超連結,另外我也加了八個譯注, 放在譯文結尾 。 傅大為 Mar. 8th 此文在 Truthout 的原網址為: https://truthout.org/articles/noam-chomsky-us-military-escalation-against-russia-would-have-no-victors/ ------------------------------     諾姆.杭士基 (Noam Chomsky) :美國對俄國的軍事行動升級,不會有勝利者 Truthout, 1/March/2022, C.J.Polychroniou 訪談 傅大為譯 2022/3/8 前言: 俄國入侵烏克蘭,讓世人大吃一驚。杭士基在一個 Truthout 的獨家訪談中認為,它是個無端、沒有正當理由的攻擊,並將成為 21 世紀歷史上最主要的戰火罪行之一。俄國總統普丁的政治考慮,不能用來做為發動入侵一個主權國家的理由。但是,面對這個可怕的入侵,美國一定得採用緊急的外交作法,而非軍事行動的升級,因為後者可能會成為「執行我們整個物種的死刑,沒有任何勝利的一方」。 諾姆.杭士基 (Noam Chomsky) 是國際上承認當今在世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他的知識地位曾被拿來與伽利略、牛頓與笛卡爾做比較,因為他的工作在一整串不同的學術與科學研究上都有極大的影響,包括了語言學、邏輯與數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媒體研究、哲學、政治與國際關係等。他是約 150 本書的作者。。。 MIT 的榮譽學院教授、目前是 Arizona 大學的桂冠教授。   Polychroniou: 諾姆,俄國入侵烏克蘭,驚訝了很多人,震驚了世界。但早有很多的跡象顯示,普丁對 NATO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向東擴張、還有華盛頓拒絕認真看待普丁的維安「紅線」(包括烏克蘭...